文档介绍:儿童文学专题?引言?浙江与儿童文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浙江籍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在“五四”新文学运动期间, 鲁迅、周作人、茅盾、郑振铎、俞平伯、丰子恺、周建人等重量级浙江籍作家,不但对中国新文学有首创者之功,而且通过倡导现代儿童观、创建儿童文学理论、从事儿童文学译介和创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立下了不朽的拓荒之功。?就作家的地域来源考察,浙江作家群体的整体推出态势,显然是其他任何一个省份都无法匹敌的。鲁迅( ~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 鲁迅不仅以“救救孩子”的呼声唤起人们对儿童问题的普遍关注,更向世人递交了一份改变中国传统儿童观的宜言书——《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少年儿童自身的生活分别构成两个独特的孩子的世界,表现了儿童的集体出游,表现了儿童在大自然中和书斋里的情趣和心绪,从而成为儿童文学的佳作。周氏兄弟 1909 年合译出版域外小说集 《童话研究》、《童话略论》、《古童话释义》、《儿歌之研究》等论文,堪称我国从事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并取得卓著成就的第一人。 (1896 年7月4日-1981 年3月 27 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他在五四前以译写、改编和创作儿童读物初涉文坛,编写《中国寓言初编》,为少年读者翻译《三百年后孵化之卵》等作品,参与商务印书馆《童话》第一、二集的 17 本共 27 篇童话的编写译述,是我国寓言、童活翻译、创作的先驱者。 1917年10月出版,定名为《中国寓言初编》。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寓言选”,很受读者欢迎。 1918 年, 茅盾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寓言集《狮骡访猪》,同年又出版寓言集《平和会议》,两书共 10 则寓言,加上他其他的寓言创作,就构成了 20 世纪寓言文学的开篇。茅盾的儿童小说《大鼻子的故事》、《少年印刷工》,刻划了特定社会产生出来的流浪儿和童工, 浓郁的时代气息、清晰的社会投影凝聚在少年儿童身上。 《忆》,是我伯的第三本新诗集,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北京朴社初版。全书手写影印,丝线装订, 孙福熙作封面画,书后附录旧体诗词十六首,除作者自序和朱自清的跋语外,尚有莹环(俞平伯) 的题词及丰子恺插画十八幅,书前印有“呈吾妹”及龚定庵诗句: “瓶花妥帖炉香定,觅我童心廿六年。”俞平伯(1900 - 1990) , 1900 年生于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 ?《第一》有了两个橘子, 一个是我底, 一个是我姊姊底。把有麻子的给了我, 把光脸的她自己有了。“弟弟,你底好, 绣花的呢。”真不错! 好橘子,我吃了你罢。——选自俞平伯诗集《忆》丰子恺( - ), 曾用名丰润、丰仁、婴行,号子恺,字仁。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 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作品赏析星期日是母亲的烦恼日母亲是矛盾的。星期日里,孩子们肆无忌惮地打、闹、叫、嚷,她便觉得心烦,便要阻止;但是,若她的孩子们不这样健康活泼地打、闹、叫、嚷,她仍要觉得心烦,并且担心。于是,她半真半假地喝骂,心甘情愿地替他们收拾残局。 ,要全身心地投入,尽量张大小嘴,以便表现自己走调或不走调的歌声;尽量竖起耳朵,以便听见老师的胡琴伴奏和同伴们走调或不走调的合唱。眼睛在音乐的世界里是多余的,所以便省略了。▲浙江师范大学与儿童文学理论发展 1979 年,浙江师范大学就率先在全国高校中恢复了儿童文学选修课,成立了第一家儿童文学研究机构,招收了第一名儿童文学硕士研究生,享有“儿童文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学术重镇”的美誉。 30 多年来,该学科先后汇聚了蒋风、韦苇、黄云生、方卫平、彭懿、周晓波、吴其南等众多国内儿童文学界重要的、活跃的学者、作家、翻译家,形成了一个在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儿童文学界都广有影响的学术群体。 2005 年6月,浙江师范大学成立了国内高校首个儿童文化研究院,这是该校在儿童研究领域创下的新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