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全身麻醉质量保障措施全身麻醉是一项比较复杂的麻醉方式。麻醉前准备、术中具体操作、麻醉后对病情的观察与处理、以及麻醉后对患者的随访等各个环节的任何细节,都有可能影响手术的成败及患者的安全。因此,通过对以上各个环节的严格监控,以有效地预防麻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对于麻醉及手术质量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做好麻醉前准备1、术前访视,掌握病情和体检,审查化验等辅助检查结果,进行ASA分级,对病情进行评估,预测麻醉和手术的危险程度。2、麻醉前禁食、禁饮6〜8h,急症饱胃者应选择清醒气管插管。3、介绍麻醉方案及安全措施,消除病人顾虑,取得合作。4、麻醉前谈话和签字:为完善管理措施,必须实行麻醉前谈话,详细解释麻醉经过及其可能的意外和并发症,取得病人理解和谅解后在麻醉同意书上签字。谈话由责任麻醉医师施行,也一并签字。5、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2mg/kg、/kg,剧痛病人术前可给哌替睫lmg/kg,心血管手术病人术前给吗啡0•加g/kg,均在术前30min肌注。麻醉前用药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作适当增减:①病情差、年老、体弱、休克、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液质者应减量;②年轻、体壮、激动、甲亢病人,应酌情增加剂量;③呼吸功能欠佳,颅内压增高等禁用麻醉性镇痛药:④小儿全麻前,抗胆碱药剂量应稍大;⑤心动过速、甲亢、高热、暑天,不用阿托品,以用东萇君碱为宜。6、麻醉用具和药品的准备:麻醉机、插管用具、吸引器、麻醉药和抢救用药等。二、麻醉方法的选择原则上应根据所在医院的条件和麻醉医师所熟悉的方法,安全选择药物和方案,但也应注意麻醉质量和发展趋势选择药物和方案(该标准与规范中所列的药物剂量范围仅供参考,具体用量应根据病情而灵活应用)o三、加强全身麻醉管理1、呼吸管理应用肌松药后呼吸受到抑制,应施行气管插管给予控制呼吸或扶助呼吸。在不给予肌松药的浅全麻状态下,也应加强气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防止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要注意所给麻醉药物距手术结束的时间和芬太尼的二次循环问题,防止拔管延迟或拔管后呼吸抑制的发生。一般术毕前30分钟应尽量减少全麻药用量,可以改用速效麻醉药如异丙酚和予以应用吸入全麻药如异氟醵、地氟醵等,以利术后呼吸恢复和苏醒。2、循环管理应根据手术的类型,开放2〜3条静脉通路,以上肢静脉为好•注意输血补液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MAP和SAP下降幅度不低于基础值的20%o3、麻醉深浅的判定通常应根据血压、心率、呼吸体征等综合判定。有条件时,可应用脑电双频指数、肌松仪、呼出麻醉气体等监测。4、术中监测将各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判断病人安全性。1、气管插管的并发症包括牙齿脱落,鼻咽出血,下颌关节脱位,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并发症,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导管扭曲堵塞,误入支气管内引起缺氧和肺不张、肺部感染等。最严重的是误插入食管内未及时发现,及喉头痉挛引起的缺氧,甚至死亡。重在预防和及时处理:合理的麻醉深度,严禁暴力,防止反复多次插管,并充分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选择合适导管和固定正确的插管深度等。2、呼吸系统并发症包括返流、窒息、呼吸道梗阻、通气量不足和肺部并发症如肺炎、肺不张等。重在预防:饱食病人应选择清醒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解除呼吸道痉挛,足量通气,预防呼3、循环系统并发症包括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