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别让精细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绊脚石”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28日陆安(山东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精细化”管理是当前校长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时髦词语。为了落实所谓的“精细化”管理,一些校长挖空心思想出了很多管理的“秘诀”,诸如强化坐班制、强令教师在出勤机上打卡、硬性规定课堂教学流程等。这些做法,貌似加强了学校管理,实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发展在企业管理领域盛极一时的“精细化''管理,因其精细,抛却了人情、人为因素的干扰,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被我们的一些校长看小,随即拿来为我所用。于是,“精细化”管理就成为校长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吋鬃词了,且在管理实践屮加以落实。于是乎,泰罗的那套技术理性主宰的效率主义,从企业的车间转移到了学校的课堂。将“精细化”奉为圭臬的校长们,挖空心思想出了很多管理的“秘诀”,诸如强化坐班制、严格出勤、强令教师在出勤机上打卡、硬性规定课堂教学流程等。笔者到过的学校很多,看到的景象也不少,每每发现这样的“精细化”管理,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涌上心头,如皱在喉,不吐不快。过度“精细化”贻害无穷“精细化”管理甚嚣尘上、风靡一时,与当下急功近利、浮躁虚夸的风气遥相呼应,成为教育短视的一种表现。作为学校法人的校长,固然承担着学校管理的重任,但仅有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迄今为止,还没听说有哪一所历史名校是单纯靠严格的管理而出名的。名校之“名S在于科学化的管理,更在于人文化的底蕴。丢弃文化底蕴,一味地强化管理,到头来只能是舍本逐末,走向反面。一些校长在没有有效管理机制约束的情况下,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却非常严格地约束教师、约束课堂,最后落到孤家寡人、落落寡合的境地。一些原来好端端的学校,最容易在这样有独裁意识、说一不二、管理至上的校长率领下,步入混乱无序、质量滑坡的下行道。对于一所学校而言,遇上一个有文化底蕴、有独立思想、有科学精神、有远大抱负的校长,无疑是一•件幸事。这样的校长,会在管理与文化的博弈屮恰到好处地谋求平衡,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升,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诚然,现在的校长,领导一所学校着实不易。方方面面的关系需要打点,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瞬息万变的发展需要适应,这些都在考验着校长的“执政”能力,确切地说,是挑战校长的沖只业"智慧。学校的经费、校舍的改建、教师的待遇、学生的发展、课堂的质量、社会的声誉,汇集到一起,就是一•所学校得以安身立命的“软实力雹那些一味地、执著地追求“精细化”管理的校长,我们不能怀疑其初衷的正半与善意。抓考勤,不就是为了让教师能够一心一意在教育教学丄倾注心血吗?抓教案,不就是为了让那些在教育教学上处于弱势的教帅尽快成长吗?抓课堂,不就是力求改善薄弱课堂并进一步优化所有课堂的结构吗?不抓这些东西,一•个学校的“软实力"就会受损和削弱。作为校长,谁愿意看到学校在自己的任期内走向没落和绝境呢?笔者在此没有否定管理的意思,学校应该且必须有管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问题有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仅有管理行不行?答案显而易见。我们不需要那种以“精细化"自诩的管理,那是一种以牺牲人文、扼杀个性、漠视文化的低层次、低俗化的管理。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贻害无穷的过度管理,也是一•种非科学的管理,势必会逐渐被科学化的管理所取代。对于学校来说,仅有管理是不行的,管理与文化,是学校腾飞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