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 5课三大改造一、教学目标与分析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2)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 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历史。正确掌握、使用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对三大改造原因、实质和意义的辨析及三大改造功过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引导学生收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 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 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分析】落实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开展课堂活动认识三大改造的原因、形式、实质和意义。提倡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 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 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分析】通过落实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在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其乐于探究的精神。二、教学策略 1. 本课内容决定了本节教学应采用师生共同探究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找出三大改造的原因,其模式为: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课堂讨论—交流反馈—小结。 2 .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采用编卡教学法, 把握本课三大改造的形式、实质及意义等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及三大改造的功过是非深入辨析,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客观全面的唯物史观。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围绕三大改造来展开。三大改造的原因,通过让学生搜集有关课外资料, 结合教科书内容, 师生共同探究找出; 对三大改造的形式、实质及意义,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为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帮助学生构建有关三大改造的知识体系, 可以采取学生编写提纲卡的方式,概括巩固知识,培养探究和合作的精神。本课教学程序框架如下: 【说明】框架中的“拓展”是指知识内容和教学空间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框架中的“知识链接”是指和课文有关的阅读资料。通过广泛收集、整理和处理有关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四、教学引入方法 1 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土地改革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 影响了生产的发展, 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 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自然引入新课。方法 2 图示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提出问题:这些农民正在干什么? 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他们正在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生:说明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不仅提高了他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师:你们说得很正确!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引导他们通过集体化的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由此引入新课。方法 3 主题引入 1950 年底, 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从此,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怎样开展的呢? 在学生探究问题时,自然引入新课。五、重点解决和难点突破本课重点是三大改造的形式。本课难点是三大改造的实质。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因涉及政治经济学内容,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通过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分析,合作找出三大改造的原因,小组讨论,概括出三大改造的形式、实质及意义。活动内容 1 找出三大改造的原因以问题为导向, 通过学生的充分讨论, 合作找出三大改造的原因。师: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农民分到了土地, 成了土地的主人, 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请同学们想一想: 国家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学生根据对教科书的阅读和搜集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各组代表发言。) 活动指导: 1 .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推荐一名组长。 2.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互相传阅搜集到的资料, 使学生对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增加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小组代表可竞相发言, 教师对发言者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对问题的探究。生:我国农业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