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纺织物理第四节接触舒适性新.doc

格式:doc   大小:208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纺织物理第四节接触舒适性新.doc

上传人:sanshenglu2 2020/8/15 文件大小:20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纺织物理第四节接触舒适性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四节织物的接触舒适性织物的视觉舒适性(fort),较多地体现人的心理直接感受,如面料的色彩、光泽、组织和形态。织物的热湿舒适性(fort),则反映人—织物—环境间微气候(microclimate)对人体的作用,主要为人体的生理和物理感觉,如透气导湿性,传热或保暖性等,这已经在前面二节中作了介绍。触觉舒适的概念发生于人与接触对象之间,触觉舒适性(fort)在名称上与织物的手感(handle)风格或传统触觉风格似乎有些雷同,但本质上有很大区别,因为传统的触觉风格只是以手感和指尖触摸织物所得的某种感觉为依据的评价方法。触觉舒适性,又称接触舒适性,是指人体皮肤在受到外加织物或服饰作用时的一种生理感觉,具有被动性和不可回避性。其作用位置是人体须遮蔽保护或保暖的皮肤。其作用形式则是局部的刺激和压迫,往往是不愉悦的感觉(fort)。这种刺激还会引起皮下神经末梢的感应和激发,刺激周围感应细胞,形成连锁反应[张学军,刘维达,何春涤编(2001),现代皮肤病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p1678],如分泌、散发、充血、细胞收缩和疲劳,其结果往往产生生理不适和心理不悦[杨国亮王侠生主编(1996),现代皮肤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p40]。触觉舒适性与皮肤构造接触的舒适感源于皮肤与织物接触时,织物对表皮层下的感觉接受器(sensoryreceptor)的刺激。这些感受器即为人体的感觉神经,其包括:触觉感受器(touchreceptor)、热感受器(thermalreceptor)和痛感受器(painreceptor),并使人感觉到发生这些刺激作用的部位、区域和持续时间。皮肤与织物接触时会产生各种感觉,其一般定性的描述是:痒或瘙痒(tickle,itch),刺痒或刺痛(prickle),刮擦痒(scratchiness),局部压迫(localizedtightness),接触冷感或温感(initialcool/warmfeeling),湿粘涩(wetandtackyclinging),振动与拔拉汗毛(fibreshedding),过敏反应(allergicresponse)等[Taylor,.(1990),TechnologyofTextileProperties,3rdedition,.,p217],以及表面光滑或粗糙,坚硬或柔软。归纳起来,接触不适感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织物的刺痒感,主要是织物上的毛羽或硬、尖物对皮肤的作用,以及人体对织物上的化学物质乃至对纤维材料本身的过敏反应;其二,是织物对出汗皮肤的粘贴,含有汗、脂残留物的织物与皮肤间的粘涩,以及汗液蒸发时与织物接触的湿冷感;其三,是服装结构不合适引起织物对皮肤的局部压迫不适。而织物贴肤的舒适感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表现在织物接触皮肤的瞬间所产生的温/冷感,温感相对冷感可能稍慢些,但对感觉者来说都是一种快感。一般多毛羽的织物温感较强;表面光洁,接触面大,导热性好的织物冷感较强。二是对于持续性作用于皮肤的爽适触感,主要表现在纤维的表面形态和湿传导性。纤维形态的作用目前还不甚明了,但纤维及其集合体的湿传导性质对织物的爽感(fort)影响极大[Fourt,,.(1970),fortandFunction,.,Michigan,-215]。织物的刺痒感、湿粘涩感,局部压迫感,接触冷、温、爽感均属织物接触觉舒适性的范畴,而且是织物与皮肤直接发生的生理和物理作用。因此,接触舒适性从生理学(physiology),或神经生理学(neurophysiology),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和心理生理学(psychophysiology)角度上说,直接取决于人体的皮肤感觉系统。通常人与人之间,人体不同位置之间的皮肤触感的敏感性是不相同的。一般较薄、软的皮肤比较厚、硬的皮肤敏感,皮肤的温度较高时比温度较低时敏感。这些可以从人体皮肤的构造得到解释,如图11-15所示。皮肤的结构分为表皮层(epidermis)、真皮层(dermis)和皮下组织。表皮层有五层结构如图11-15(b)所示,~,因人、年龄、部位、环境和地理条件而变。不含感觉细胞,但含部分游离神经末梢。其最外层为角质(keratin)细胞,并覆有酸性酯类复合物的表面膜。角质细胞层较硬,且不断代谢脱落。表皮最下层为基底膜,与真皮相邻。表皮底层细胞分裂后外推,最后到达角质层脱落,代谢周期为4周。真皮层中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nervefiberend)和小体感受器(recepter),以及毛细血管、汗腺、皮脂腺和立毛肌。小体感受器和游离神经末梢是有髓鞘(myelinated)和无髓鞘(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