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韩非子》研读主讲人:宋洪兵第一章概论一、多元视域中的“大国学”二、何谓“法家”?三、法家兴起的历史背景四、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五、法家的思想主张六、法家的历史影响七、如何研究法家?一、多元视野下的“大国学”1、内容多元的“大国学”(1)经、史、子、集、小学(章太炎)(2)所有传统文化的研究都属于“国学”(季羡林)(3)国学不等于儒释道,更不等于儒学2、面向未来的“大国学”(1)人文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2)多元并存的当代中国思想界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B新左派C自由主义D新保守主义(大陆新儒家)(3)“安得倚天抽宝剑”: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大国学”令狐冲《易经筋》的启发1、《笑傲江湖》中,桃谷六仙等为令狐冲胡乱治病,令狐冲身中几股真气,伤势越发严重,几乎是不可救药,必得《易经筋》中神妙内功才能解脱。为了救令狐冲,任盈盈以自己作交换,求得少林方证大师传授令狐冲此经。而令狐冲不愿加入少林,宁愿身死也不学此经,空负任盈盈的一番好意。几经辗转,令狐冲得任恒山派掌门,立下许多功劳,是以方证大师假风清扬之口,将此经传于令狐冲。令狐冲终于因《易经筋》的神妙内功而大有收益。2、“和而不同”的方法论(多元、包容)二、何谓“法家”?1、何谓“灋”?《说文解字》: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zhì),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廌去。(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2、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首次将“法家”论列为先秦六家之一: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不能改也。3、班固《汉书·艺文志》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4、刘邵《人物志·业流篇》建法立制,富国强人,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5、章太炎《检论·原法》著书定律为法家。6、分类:前期法家与集大成之法家;晋法家与齐法家关键词:先秦学派,信赏必罚,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建法立制,富国强兵三、法家兴起的历史背景《论语·季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孟子·尽心下》春秋无义战《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士无定主。《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显学》力多则朝人,力寡则朝于人总体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战乱连绵,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种寻求治世之道的思想应运而生,思想渐趋多元,学术下移。秩序重建与正义追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时代主题。四、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1、法家先驱(1)管仲(?~公元前645年);(2)子产(?~公元前522年);(3)李悝(约公元前455年~公元前395年);(4)吴起(?~公元前381年);法家主要代表人物2、主要代表人物(1)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2)申不害(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7年)(3)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4)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5)李斯(?~公元前208年)五、法家的思想主张1、趋利避害的人性论→信赏必罚的法治论2、与时偕变的历史观→顺应世事的变法论3、稳定优先的秩序观→加强中央集权4、富国强兵的社会观→崇尚功用、重农抑商5、天下大治的正义观→赏善罚恶、终在利民六、法家的历史影响1、秦的兴亡教训(所谓成也法家,败也法家)2、汉代的法治主张、公正思想3、三国法家思想大盛4、近代的“法治”类比5、梁启超、麦孟华、陈启天、常燕生的“新法家”思潮6、“文革”的“评法批儒”7、80年代以来的法家“绝对君主专制”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