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贝多芬传心得《贝多芬传》读后感11智能电子胡春艳看完《贝多芬传》后,心中的感触是极为深刻而沉重的。不朽的艺术需要心的煎熬,毅力的磨练,需要永不停息、永不知足的创新,伟大的民族同样也需要这些。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明,也曾有过屈辱而苦难的历史。要完成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唯有开拓创新、与是俱进。作为新时代的开拓者,中华民族的建设者,青年一代尤其需要以一种开放豁达、兼容并蓄、创新进取、永不满足的心态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问题,为伟大民族的复兴与不朽,像贝多芬那样,倾注全部心血,不断实践,不达目标决不罢休。我觉得这本传记对激励青年响应与时俱进的伟大号召是富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的。贝多芬1770年10月17日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死于维也纳。他曾跟随多人学习音乐。到1794年,他已获得波恩选帝侯的支持,在维也纳获得了爱好音乐的维也纳贵族的赞助,在私人住宅或者宫廷里演奏,很少在大众场合演奏。他首次公开演出在1795年,几乎同时,他的首批重要作品—三首钢琴三重奏和三首钢琴奏鸣曲发表。作为钢琴家,他又火一般的热情,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幻想,为自己创作钢琴奏鸣曲是这一时期他做富有创造力的表现,1799年的《热情》,1801年的《月光曲》,在风格和情感上都充满了创造力和新奇,同一时期,他还创作了好几部优秀的曲目。然而1802年,灾难降临到贝多芬这位天才的头上。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并且会很快恶化。他给他的两位兄弟写了一个遗嘱性质的文件,痛苦的说道死神即将降临。然而他坚强的挺过来了,从痛苦中熬过来的他意志更加坚定,作品也更加富创造性。英雄的主题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空前的弘扬,创作了很多流传至今的作品。虽然他经历过无数次的起起落落,但是非但没有消磨他的毅力,反而更使他的意志坚定。还把痛苦的煎熬作为他作品的一部分。并且,1827年他去世时,据说参加葬礼的有1万人。他已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