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仁之“三昧”.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仁之“三昧”.doc

上传人:fangjinyan2017001 2020/8/19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仁之“三昧”.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郑州大学仁之“三昧”浅谈对儒家美学的理解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三班学号:20093610339姓名:张姗姗2011-12-22仁之“三昧”摘要:儒家美学观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其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亲亲”,即爱自己的家人;另一方面是“泛爱众”,即爱所有人。孔子强调人具有社会性,符合礼义的个人利益是合理的,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最终实现“礼”,这也是“爱人”最终的目的。“仁”人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尽美尽善”之人,如何成为“尽善尽美”之人呢?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的观点,并鼓励我们“力行”。关键字:仁儒家美学“爱人”“尽善尽美”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其中,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谓深入骨髓,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人们对某一件事物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看法,有人觉得美,有人却觉得不美,这样的观点实质上是由我们的审美价值观念决定的。既然儒家文化对我们中国人有如此重大的影响,那么其蕴含的美学观点肯定对我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位大思想家在遥远的先秦仍与当代人进行着对话,若问“何为美?”孔夫子教诲的声音中定是回荡着“仁”。“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观点,同时也成为了儒家美学思想的基础理论。孔子继承和发挥了古代社会的礼乐传统,以“仁学”作为美学的根本理论观点,其目的仍是为了“礼”的实现。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其“仁学”的发展和延伸。凡事都有其“三昧”,也都要悟其“三昧”。“三昧”是梵语“Samadhi”的音译,又译作“三摩帝”或“三摩提”,为佛教用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止息杂念,心专注一境”、“能平衡保持不昏沉、不散乱的状态。”后来,被引申为透悟事物的“精义”、“要诀”。乃至被移用于文学创作的原理时,主要指“得其神髓”、“善择精要”。儒家美学之“三昧”即是“仁”,而仁之“三昧”即是“亲亲”、“泛爱众”,即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在论语中有五次向孔子求教的记载,其中三次问仁,两次问知。孔子此次的回答是最为简洁明了,何为仁?爱人即是仁。孔子以“爱”释“仁”,又以“亲亲”之爱作为推行仁德的起点。认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爱人首先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师长做起。不能想象,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亲生父母、兄弟姐妹和师长都不敬爱,又如何去爱别人,又如何奉献社会!这让我想起前段日子,闹得沸沸扬扬的深圳公务员殴打父母一案,以及众多现实中的啃老族,不要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任何借口,孔老夫子的教诲让千百年来的中国人坚信“百善孝为先”,作为现代的中国人,我们更应该孝敬父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敬重师长,这是做人的根本原则。“爱人”不仅要有“亲亲”之爱,还要做到“泛爱众”。由此,孔子提出了“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发展路线。孔子所提倡的“爱”是博大的,不是局限于一家之爱的小爱,而是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还要他人的父母,不仅要爱自己的兄弟姐妹,还要爱他人的兄弟姐妹,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对孔子“泛爱众”思想完美地诠释。如果人人皆有仁爱之心,我们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