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什么是真正的文科思维教育?(2011-09-1109:00:13)转载▼标签:杂谈摘自今日堂校长的文章一:文科教育的核心是思维教育西方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考”(criticalthanking)能力。西方的大学在录取学生的时候,也特别注意关注学生的这种思考能力,仅仅是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不会被录取。因为只有具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学生,才有可能将来毕业后做出更大的成就,才能成为母校的荣耀,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入学。(相反的是:中国的大学好像根本不介意自己毕业生的品质和评价)。大多数的中国学生,也包括他们的父母,并不知道真正的“批判性思考”是什么。从文革教育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只具有很简单的一元思维模式(还不是精致的一元思维),他们理解的所谓“批判”就是对立,就是“批倒批臭”,温和一点的人,也只会说些类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的空话。连中国的领导阶层,也是一元思维的,因为他们是从“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这样的毛式思维中培养出来的干部,是在不断要求“站稳立场”“坚持原则”的成长过程中选拔出来的领导。所以我们的国家整体上就是一元思维模式的主流,而且我们很喜欢并很自觉地不断捍卫一元思维价值体系。这种思维的特征是:对于一个超出自己原有认知的事物,态度很明朗:赞成;要么反对!但是为什么赞成,为什么反对,都没有太多的理由和思考,当然,他们自己会说出一些理由来,但往往不是真正的理由,只是逃避思考的借口。一元思维的群体,最容易被人利用,他们甚至会很乐意被某些狂徒利用来反对自己,让自己遭受最大的损害。所以它是愚民政治和专制政体最喜欢的状态,也最缺乏创造力和竞争力。因此,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些国家如欧美等国,意识到这种高级思维力的价值,为了增强国家整体的竞争力,用各种手段极力培养提高国民的思维能力,跳出一元化,迈向二元思维甚至多元思维。在教育中,他们特别强调的批判性思考,就是多元模式的培养方法。我们教育体系中知识记忆型,应试考试的标准答案等,就是典型的一元思维模式。批评性思考就是多元思维模式。这种教育方式并不是西方的发明,中国古代的思维教育模式,比西方简单的“批评性思考”更细致,更具有操作性。有人批判中硬背,来自于老祖宗。这是胡说八道,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在教二元和多元的思维模式,是我们这些不成器的子孙没学到。中国古人认为:学习应该有五个步骤: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也是老北大老清华的教授们很推崇,让学生们照办的五个做学问的标准。很多人知道这五个词汇,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做;更不知道后面还有我个人认为最重要,但基本上被人忽略的一句话,就是“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中国的学生们,是没有资格叫做“学”生的,根本没有“学”啊。老师也没有资格叫做老师,因为没有教“学”。这里,我就用这五个词来举例说明多元思维方式的学习原则。一:博学。如果把博学理解为是什么都学,什么都“拿来主义”就很糟糕,等于把自己当知识垃圾桶。有些“国学家”把自己打扮成万事通先生,号称“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以为这就是博学或者好学,居然有很多人符合,我觉得是笑话;真要按这个标准来评判,世界上目前为止,还没有机会产生一个真正的“儒者”。荀子就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我经常提醒学生们:“学儒家的东西一定要留心,不小心就变成了虚伪,目的为欺人,其实是自欺”。儒家本来很好的东西,被一些所谓的“大师”们毁坏得不成样子。我理解的博学不是什么都学,更不是什么都接受,否则后面的四条等于白说。而是不要限制自己的知识领域,不要强调“专业对口”,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兴趣和探索,即使对与自己完全相反的观点,也有兴趣去了解和探索。这一条放在这“五项学习原则”的第一位大有深意,因为对于一个真正的学习者来说,的确需要有博大的胸襟来接纳无穷的世界和无穷的可能性。这也是获得多元思维方式必不可少的起点。用西方的教育语言来说,这就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有吸收力的心灵”,教育和提高因此而变得可能。中国教育体系的一元思维模式,加上从苏联引进的严格详尽的“专业划分”学科教育方式,过早地封闭了学生们的思维境界,把学生们变成了知识面极为狭小的单线条的人。基本上,这种学生已经失去了进一步教育和提高的可能性。有很多人的思维和知识境界,大学毕业后基本上就不再有什么变化,一直到老。我的父母就是无数“中国-苏联式教育成果”中的一个案例,他们还是文革前的老大学生,思维,生活都极为缺乏弹性,无法真正适应社会的变化,其实活得很可怜,但是没有人能够帮助他们。关键的原因是他们不再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知识和思维吸收的门已经关闭了。我在武大讲[人生12讲]的时候,教学内容只是“常识级”的,但由于超出了学生们过于狭窄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