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中华炼养文化之特征.doc

格式:doc   大小:4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华炼养文化之特征.doc

上传人:sssmppp 2020/8/25 文件大小:4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华炼养文化之特征.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华炼养文化之特征中华炼养文化之特征炼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脊梁,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无不在其熏陶影响的范围之内。与其它文化体系相比,尤其是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炼养文化有着自身极其鲜明的“文化个性”,或曰“文化特征”,试浅言之:一、认知方式上的直接性对客观世界奥秘的探索,是全人类有史以来一直为之奋斗不已的。然而,在求索的方式上,东西方文化却有着质的不同。西方文化是用已知的理论去解释未知的东西,用较为精细的工具去研究较为粗浅的东西。也就是说,西方文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间接性。先从理论上看,比如在阐述“电流”的性质时,西方文化就借用“水”的一些特性去比喻,去描述。水流有流量,电流亦然,也有“电量”,并命名其单位为“安培”;水向低处流,是因为受重力作用,电流亦然,也有“电压”。即电势能的差异,另标其单位为“伏特”;水在流动过程中会受到阻力,电流亦然,也有“电阻”,并标其单位为“欧姆”等等。说到底,这种学问其实是一种“假说”。用钱钟书先生的话来讲,这种理论只是一种“比喻”,许多貌似正统的理论都建立在“比喻上”。但请注意,比喻毕竟只是比喻,借甲喻乙,只能说甲与乙有相似之处,通过甲,我们可以认识到乙的一些特性,而绝不是说甲就是乙,乙本身还有许多特性与甲不同。钱先生说得好:“思想家的危险就是给比喻诱惑的忘记了被比喻的原物,把比喻上生发出来的理论认为适用于被比喻的事物”(见《说回家》),也就是认为甲即是乙了。所以佛在说法时尽管善用比喻,却又同时警告弟子不耍沉迷于那些“比喻”之中,耍去真修实证,要“因指见月”,而不耍“以指为月”,也就是强调真实的炼养体验。再从实践上看,西方科学家做实验,即如上所说用“较精细的工具”探索“较粗浅的事物”,这其实也是一•种实践上的“比喻”,或说“比喻式的实践”o比如,为了研究生物细胞中的D7A结构,一般用高倍数的电了显微镜來观察。可是,电了木身就有扰动性,以之为观察工具,则观察结果不可避免地会有误差,这就像带有色眼镜看物体,即使你能看清物体的形状,但你却不能正确的认识物体的颜色。而且再进一步讲,用电子水平的工具探索基因诡可,但对更精微的“量子领域”而言,它就无能为力了。质言之,绝大多数人对世界的认识,理论上是那些“科学家”、“宗教家”等人灌输的,实践上是那些“先进仪器”告诉的。佛学称这种认知方式为“依通”,即依靠那些不太可靠的理论、工具来认知世界。然而,因为那些理论与工具的局限性,我们的认知结果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是止确的,错误是始终存在的,这种对认知工具或理论的依赖性、认知方式上的间接性、认知结果上不可避免的错误性,正是西方文化的“致命伤”。所以这种文化体系一直处在剧烈的自我否定的状态中。打个比方,西方文化体系和当于“传统式婚姻”。作为“新郎”(即真理探索者)的我们,要想知道“新娘”这真理女神的真面目,不能自己去直接接触,一切都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此即认知上的依赖性、间接性;而父母、媒人,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甚至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所言不实,结婚之后才知上当,此即认知上的错误性。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华炼养文化,讲究“体物无遗”。即要“新郎”与“新娘”直接沟通,深入了解她的品性,再次定终身,相当于“现代婚姻”模式。先哲留给我们珍贵的“返观内照”、“修自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凝神聚气,强化、深化自身感官功能,不依赖任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