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吉檀迦利》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嗅(xiù)闻(气味)。罗摩衍那(mó,yǎn)印度长篇叙事诗。匿笑(nì)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祷告(dǎo)向神祈求保佑。沐浴(mùyù)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花瓣(bàn)叠(dié)1、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2、“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大意,看谁概括得好!整体感知问题:A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B“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大意,看谁概括得好!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与他母亲“捉迷藏”的画面,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3、体会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拓展探究?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总是瞒着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