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满族、时鲜族民居建筑.doc

格式:doc   大小:4,685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满族、时鲜族民居建筑.doc

上传人:rsqcpza 2020/8/27 文件大小:4.5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满族、时鲜族民居建筑.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满族、朝鲜族民居建筑满族的先民主要是生活在东北长白山一带的女真族,1635年皇太极才改其名为满。满族非常善于学****入关后逐渐大量接受了汉族的建筑形式,但在民居中仍保留有一些自己的民族性格。首先是喜高。由于早期的满族人长期居住在东北山区,方便打猎和居高防守,逐渐养成了居高临下的心理****惯。即便后来向山岗、平原过渡,也仍然要在山岗的高处建房,或者人工夯筑高台,保持一种防卫的优势。这与中原地区汉族民居选择依山傍水、藏风聚气的风水观念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满族民居夯筑高台是要把整个院落抬高,这跟春秋时期单体的高台建筑也不一样。第二个特点是大院。因为东北气候寒冷,地多人少,所以满族民居布局上多呈用地宽松的大院形式。正房、厢房非常独立,之间有较大距离,互不遮挡,可以获得充裕的阳光,尤其是冬天的光照。满族民居因为马车是当地主要的交通工具,所以院落非常开阔,房屋跟四周院墙还相隔一段距离,使马车可以赶到院内或绕院行驶。院墙与房屋之间的许多空地,可用来种菜、堆放杂物,很适合东北农村自给自足的家庭生活。第三个特点是索伦杆,满族大院一般比较长,两厢之间用二门分成内外院。由于萨满教祭祀的要求,满族民居需要在内院东南角设置喂食神鸟的索伦杆。但后来受到汉族宗法礼制的影响,这个索伦杆就被放到中轴线上了。并且用二门遮挡一下,因为在汉族的方位观念中,神圣的东西应该是在中轴上的。第四个特点是西屋为主。与汉族以堂屋为核心的生活****惯不同的是满族民居的生活以西屋为主。室内南北西三面设火炕,称为万字炕,其实就是拐弯炕、转圈炕。西山墙上设祖宗神龛,靠着神龛的西炕最为尊贵的。上面放桌子、茶具,桌两侧铺红毡,是待客之处。一般人坐南北炕,为了补充西间炕位的不足,往往向明间扩大半间,叫做借间。明间堂屋反而成为一个次要的过渡性门厅,这跟汉族民居的布局很不一样。东间往往做为一般居室和厨房,堂屋后面隔出一小间储藏衣物,称为倒闸。里面还设个小炕,冬天可以温暖衣物,便于随时穿用。有的民居就没有堂屋,西屋的炕继续延伸,只在东侧稍间开门,形成了布局像个口袋一样的口袋房。这主要是为了让室内空间尽少的接触寒风,适应东北寒冷的气候。满族民居的这种布置在清代皇宫的寝殿中得到了延续,如沈阳故宫的清宁宫和北京故宫的坤宁宫采用的都是这种口袋房的布局形式。在建筑形象上满族民居有两坡硬山顶、仰瓦屋面、支摘窗,外檐装修简单,这些都跟北方汉族民居相似。别具特色的是它在山墙两侧或南北砌筑落地式的烟囱与室内火炕相连,这个做法与朝鲜族民居颇为类似。满族民居室内以各种火炕、火盆、火炉、火墙、火地等各种方式取暖,门窗却只糊窗纸来抵御风雪,这点与朝鲜族民居也有些相似。我我国的朝鲜族大多居住在吉林省延边自治州。延边地区的鲜族生活****惯与朝鲜北部的居民差别不大,所以延边鲜族的早期建筑采用的就是朝鲜北部咸境道式,特征是居室比较多。既有火炕又有木板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延边的鲜族民居又有一些演变。延边的鲜族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