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千年古城遗存丰富岭南名郡文脉悠长.doc

格式:doc   大小:5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千年古城遗存丰富岭南名郡文脉悠长.doc

上传人:sssmppp 2020/8/27 文件大小:5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千年古城遗存丰富岭南名郡文脉悠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千年古城遗存丰富岭南名郡文脉悠长古城墙,泗州塔,水东街……行走惠州城,各种文化遗存如珍珠般散落,唤起人们对这座千年古城的记忆。作为广东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惠州有5000年文明史、1400多年建城史,文化底蕴深厚。从先秦时屈于百越之地的缚娄古国,至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傅罗县,属南海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改称博罗县),至隋开皇十年(590年)循州总管府迁至归善桧山之后的隋唐循州府城,乃至宋天禧四年(1020年)改称惠州,名冠岭南。经元代行省制改称惠州路,明清时又改为惠州府,一座军事重镇古城巍然雄镇岭东。直到近现代,惠州依然是东江流域的核心地带和当代区域性中心城市。“岭东雄郡”、“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粤东门户”、“革命源地”、“惠州三杰”……5000年文明史、1400多年建城史,赋予惠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写下满卷烟霞与灿烂。构成了惠州独特的文化生态,传承着历史文脉。一座城市多重属性这里曾是兵家必争的东江要塞。唐宋吋期建筑府城、明清吋期人规模扩建府城并筑敌楼,都极人提高了军事防御能力,特别是明清时期惠州路改为惠州府,军事地位更加显赫。1385年,为抵御外侵,明太祖派都司花茂到惠州平海筑城;1389年,设惠州卫,下辖九个守御千户所。1662年,广东陆路提督衙门移驻惠州。惠州海防设施坚固,沿海一带至今仍保留有大星山炮台I口址、练姑山烽火台等6处遗址。这里也曾是商贾云集的商业重镇。铺开广东历史地图可以发现,惠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东江屮下游,正处水路咽喉。水路独尊的年代坐镇东江给惠州带来了“岭东雄郡”、“粤东重镇”等美誉。从秦朝开始,惠州就是东江流域的码头重镇,商贾云集、商业发达。罗浮山下旭口古村一路青石板,小巷里可以听见历史悠长的回音。两旁白墙黑瓦,石框台门,人生沧桑尽在其中。古色古香的门庭,岭南风格的建筑,茶艺馆、戏曲馆、客栈,古玩、油画、服饰,百杂货……三轮车叮叮当当地驶过,居民就在自家门口,或摆小摊,或做家务,客人登门,相视一笑,热情招呼……这些场景,在史料记载屮一一呈现。明嘉靖年间,惠州便有了水东街、十字街、东新桥市、永平墟等商品集市,之后商会出现了。到了清代,惠州作为物资集散地的地位更加突岀。归善县城(今桥东)白鹤峰到董公桥一带、西枝江边盐仓街已有商业贸易。清光绪二十八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规定惠州为通商口岸。外国的火柴、洋布、西药等商品流入惠州,而粤东生产的海味、食盐、粮油、木材、竹器、冬菇等特产也汇集到惠州,都在惠州交易。清朝末年,四湖边有数十座水楼,画舫游艇,时或大放烟花,盛极一时。而在惠州博物馆的三楼,一处“东平窑场”的复原场景让人叹为观止。只见“工匠们”为烧制、搬运陶瓷忙碌着,真实地还原了当年东平窑场的火热景象。据介绍,东平窑址是北宋时期的广东三大民窑Z—,同时期的惠州阜民钱监的规模雄居全国第二。不仅如此,惠州盛产海盐,每年上缴盐税5万贯以上。惠州还是广东三大米市之一。罗浮山下旭口村古榄园这里还是书香Z地,民主革命策源地。斜片战争后,惠州成为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当时惠州是孙中山先生和民主革命先驱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辛亥革命前的10次反清武装起义中,三洲田起义和七女湖起义都发生在惠州。惠州的书香地位更是不可小觑。惠州历来是书香要地,可谓书院林立、学宫遍布,惠州丰湖书院被列为广东四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