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08年襄樊市中考语文质量分析
贾严贞刘煌斌陈建斌
一、试题分析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
语文命题严格依据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严格执行《2008年襄樊市中考说明》,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语文积累和运用的考查,重视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人文价值导向,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同时,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公平,有利于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更好地引导新课程的实施。
(二)试卷结构及分值
全卷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共四大题28小题。四大题中,积累与运用分值为20分,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分值为10分,(其中口语交际2分,综合性学习8分),阅读与欣赏分值为40分(其中古诗词赏析4分,文言文阅读10分,现代文阅读26分),写作与评价50分(其中写作45分,自我评价5分)。试题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及题量,各个水平层次的占分比例见“语文命题双向细表”。
语文命题双向细目表
知识点
积累
理解
分析
运用
综合
分值
积
累
与
运
用
汉字
2
2
语音
2
2
词语
1
1
2
句子
1
3
4
名著
1
1
2
默写
3
4
1
8
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口语交际
2
2
综合性学习
3
3
2
8
阅读
与
欣赏
古诗欣赏
2
2
4
文言文
4
4
2
10
记叙文
5
5
3
13
议论文
6
5
2
13
写作与
评价
作文
45
45
自评
5
5
合计
10
26
18
16
50
120
(三)试题特点
1、关注基础训练,突出积累。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从字词句运用到篇章训练,再到写作与评价,这是一个系统的训练过程,它需要学生的日积月累,才能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因此,中考的教学导向作用在试题知识点的分布中就有明确体现。比如,试题第1小题对错别字的修改,第2小题对加点字的注音考查,都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重视积累,只要学生每天积累一点,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又如,默写题目也是对学生积累能力的考查,其中的
“名著阅读”的有关积累,是今年中考新设的题目,虽然只有2分,但命题意在引导学生完成《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可谓用心良苦。阅读试题中古文阅读材料来自于课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意在引导学生用好书本这个例子,现代文阅读中的第25小题论证方法的考查,也无不体现了基础训练的重要。
2、关注语言能力,突出运用。
语言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今年中考命题特别关注对试题语言能力的考查,以突出试卷的选拔功能。今年中考试题,对语言能力的考查渗透于各类题型中,分值多达19分。其中,基础部分涉及到三个考点:新闻信息的提取与概括(2分)、句子、仿写(2分),口语交际(2分)。在阅读与欣赏部分共涉及五个考点:比如第11小题古诗的赏析,这道题目立足诗歌内容与情感的把握,适度突出语言欣赏能力。同时,还有18小题的词语比较、21小题的句子分析、26小题的句子理解等,无不体现了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意在引导教学从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听的陈旧教学模式,过渡到学生能够用正确、合理的语言来主导课堂的学习过程这种崭新的教学互动模式,有利于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架构。
3、关注个性成长,突出大语文。
语文的社会性,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应该将社会生活作为学习材料,让学生能从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去认识、理解并融入到社会中去。今年的语文命题同样选取了一些鲜活的素材作为考查的材料,意在引导语文教学适度地关注身边的热点,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成长。在基础部分,试题在默写的第(6)小题,就是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的尝试;在综合性学习试题中,第(3)小题就是一个关注热点的好题,试题巧妙地引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关注2008年的热点事件汶川地震。同时,综合性学习的分值由过去的6分,增加为8分,突出了综合性、运用性的特点,意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方法,视野要更开阔,树立大语文观。同时,为突出大语文观,我们还发现今年中考的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选择也别具匠心。如第二个阅读材料题目是《辨证看压力》,如果从学生个性成长的角度看这则材料,就会发现试题意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压力观,心态要平和;如果从社会热点来看,它又巧妙地指出我们在面对灾难与挫折时,要能正确面对,这与今年的大地震后,更多的人关注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谋而和。
二、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