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1982-2000).pdf

格式:pdf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1982-2000).pdf

上传人:799474576 2016/4/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1982-2000).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期:20032 012 08;修订日期:20032 032 24 作者简介:冯健(19752 ),男,江苏沛县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城乡发展与规划研究,近年偏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 40余篇。 E2 mail:******@pku1 ;******@water1 pku1 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1982-2000) 冯健,周一星(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 100871 ) 摘要:利用 2000年的第 5次人口普查数据和 1982年的第 3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技术研究了近 20年来北京都市区的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对比 1982年的情况, 2000年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社会区类型、模式及其形成机制均发生了较多的变化。 1982年北京都市区的社会空间结构相对简单,整体上表现出一定的同质性特点;2000 年的社会空间结构则趋于复杂,诸社会区之间主要以同心圆的方式组合,也伴有多核心和扇形结构,异质性的特征十分突出。论文最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 3个层次提出了一种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交叉式网络机制,认为它有效地推动了计划经济特色明显的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向市场转型条件下的社会空间结构转化。关键词:社会空间结构;社会区;因子分析;市场转型时期;北京都市区中图分类号:K9281 5;C9121 8 文章编号:10002 0585 (2003 )042 04652 19 1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述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一直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早在 20世纪上半叶, 西方便产生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 3大古典模式,即 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1925 )、 Hoyt的扇形模式(1939 )以及 Harris和 Ullman的多核心模式(1945 ) [1]。其后,随着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发展,3大古典模式不断得到验证和进一步的修正,新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也不断出现,如 Dikinson的三地带城市学说(1947 )、 Mann的同心圆-扇形模式(1965 )和 Ericksen的折衷式结构主义模式(1954 ) [2];另外,Sjoberg (1960 )、 French和 Hamilton (1979 )、 Kearsley (1983 )、 White (1987 )、 Lemon (1991 )、 Ford (1993、 1996 ) 等又先后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3,4]。与此同时,一系列理论著作的涌现[5~ 9],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通过因子生态分析可以概括性地描述城市社会现象在地域上所呈现出的复杂型式[9], 故因子分析技术一直是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一个有效手段。这类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Shevky、 Williams及 Bell等人的工作,他们基于北美城市的研究,提出社会区的 3大要素,即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和种族;1969年,Murdie的研究更体现了上述 3要素的空间特点,提出具有叠加特征的城市社会区空间模式;后来类似的研究逐渐丰富[10]。但长期以来,国际上大量的实证研究都是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为案例进行的, 而对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城市而言,这类研究相对较少。较早的与中国城市有关的第 22卷第 4期 2003年 7月地理研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 July,200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比较典型的包括 Lo对香港的研究[11,12]和 Hsu、 Pannell对台北的研究[13]。学术界真正对中国大陆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问题引起重视并开展研究始于 20世纪 80 年代后期。 1986年,虞蔚定性地分析了上海中心城社会空间的特点、形成条件及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4]。同年,甘国辉的博士论文详细地探讨了北京城市地域结构体系及其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15]。 1989年,许学强、胡华颖和叶嘉安对 1985年广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进行了因子生态分析,提炼了广州社会区的结构模式及其形成的主导机制[16]。 1992 年,杨旭利用 1985年的房屋普查数据及 199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初步研究了当时北京城 8区内 75个街道的社会区状况[17],但是由于没有获得包括人口户口类型、行业和职业状况等的分街道数据,又将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