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童话艺术观探析中国文化论文.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童话艺术观探析中国文化论文.doc

上传人:2028423509 2016/4/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童话艺术观探析中国文化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页眉. .页脚童话艺术观探析中国文化论文一、童话是儿童的梦: 绝妙而深刻的“梦幻艺术”弗洛伊德认为, 人类的精神内驱力源于“机体内部”, 包括愤怒、恐惧、欲望、分离焦虑, 以及表现为各种性冲动变异形式的渴求在内的情感。它们无须进入人们清醒的意识就能影响人们的行为。而这些情感往往披着厚厚的伪装, 通常只出现在人们的梦中。按照弗洛伊德的释梦观, 人类的梦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心压力得不到宣泄的结果。所以, 人类的梦包含了许多潜伏在无意识当中的信息。人在睡梦中正是意识相对松懈而无意识最为活跃的时刻, 于是对梦的了解和分析成为研究无意识的最佳途径。许多重要的无意识素材可能就隐藏在梦境的象征符号里。通过“凝缩”可以将丰富繁杂的无意识内容简约为梦的外显内容; 通过“移位或置换”, 可以用隐喻、暗示、较疏远的事物来替代无意识的中心内容; 通过“表象”将梦的潜在内容表现为视觉意象。梦为无意识冲动提供了一个安全、健康的出口。经过一夜睡眠, 人们从梦中醒来, 精神饱满地投入现实活动。神经学家的研究表明, 梦出现在人们快速眼动的睡眠(REM) 状态下, 这种状态与大脑中一个叫做“桥”的原始部分有关; 近来还有人发现, 与梦相关的关键组织是位于脑皮层附近的腹侧被盖区, 那里似乎就是产生“渴求”情感的区域。研究还表明,被长期剥夺了快速眼动睡眠的人可能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调, 用心理学家的话来说, 这是因为他不能通过梦境来化解困扰他的无意识问题。在精神分析学家看来, 童话故事与梦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不但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可以梦游天姥山, 而且更有不少中外童话作家就直接用梦幻作为其故事创作的大框架, . .页脚洛尔的《爱丽丝奇境漫游记》, 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 严文井的《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等, 甚至有的故事如霍夫曼的《咬核桃小人与老鼠国王》, 奥多耶夫斯基的《八音盒里的小城》, 安徒生的《小意达的花儿》, 高尔基的《小叶夫塞的奇遇》等就直接把梦幻与现实融为一体, 巧妙地表现了儿童从着迷到成幻的心理过程, 艺术地表达了儿童的情绪和愿望。童话与梦的相似之处还在于它们都使用象征语言———使用无意识意象的语言, 而不是有意识的特别理性的语言———它们讲述的是心灵的活动而不仅仅是大脑的活动。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 童话在特定意义上就是儿童的梦幻。它的功效之一是帮助儿童在想象中减轻困扰他们的无意识压力。与普通的梦所不同的是, 童话之梦不但具有梦的一般特征, 而且是“集体无意识”作用的结果。它有前后一致的结构, 明确的开端, 展开的情节以及圆满解决问题的结局。同时,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梦需要儿童的自由联想来使故事获得充分的个人意义。此外, 童话不同于那些孤立的单个的梦, 一个孤立的梦并没有多少意义, 而童话是一系列的梦, 那一再出现的母题就成为从童话中浮现的解析其象征意义的根据。童话与人们的梦境以及人们在幻想中出现的事情十分相似, 如愿望的实现, 战胜所有的对手, 等等。不同的是, 童话故事表达了在一般情况下不能进入意识的东西。发生在童话里的事完全是人们有意识和无意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内容则是在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中形成的, 表达了许多人关于普遍的儿童成长问题, 关于人类的普遍问题, 以及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共同见解。所以童话故事虽然具有浓重的梦幻特征, 但主人公总是在人世间解决这些问题。童话故事的人物和事件与人类原型心理现象相契合, 象征性地暗示人们需要获得更高境界上的自我, 用集体无意识的力量获得精神再生。在一般的梦中, 愿望的实现往往被掩盖起来, 做梦者自己不知道解决办法, 使他困惑不解的问题依然存在。这是因为我们不能控制梦中发生的事, 控制梦的进程。由此可见, 童话的梦幻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自由的幻想。. .页脚一种心理活动现象。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很多创造性的活动常常是从幻想开始的。”[2] 吴其南在《童话的诗学》中对此有所阐发。在谈到“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时, 他提出, 想象者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各种困境, 而由于自身的条件的限制, 使他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 于是便自觉不自觉地借助想象, 在想象中克服困难和障碍, 使愿望得到满足。他还认为愿望是这种想象的推动力, 而愿望常常处在潜意识层次, 非理性在人的思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来, 吴其南是想借此说明幻想论不应当成为当代创作童话的主要思维形式, 但这一点对于民间童话而言非常值得商榷[3](p15) 。事实上, 创作童话或文学童话恰恰是民间童话的继承和发展, 只有通过认识民间童话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认清童话的艺术思维特点。童话故事首先为儿童提供幻想的材料, 同时以象征的形式暗示了要获得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