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陶氏膏药.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陶氏膏药.doc

上传人:实用文库 2016/4/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陶氏膏药.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成成分: b] 陶氏膏药为治疗骨科病之名方,其遵循中医透皮疗法和经络疗法,采用等地道药材按照古代熬制工艺制作而成: 【红花】辛散温通,专走心肝血分,活血散瘀而通经导滞,温和行血而散瘀止痛,为活血通络之品,可瘀滞肿痛,主治肌腱炎瘀血的常用药物。【当归】辛行温通, 入心肝而养血活血, 为活血行气之要药, 可补血活血、散寒止痛, 配桂枝等同用,治疗因劳损导致的肌腱炎等症。【大黄】气香味枯,入气亦入血分,能解瘀滞,定肿痛,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 逐瘀通经的功效,为治疗肌腱炎的常用药物。【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苦寒入肝经血分,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等症,对于治疗肌腱炎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熟地黄】甘温质润,补阴益精以生血,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为治疗肌腱炎中养血补虚之要药。【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入血分而散瘀止痛,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为治疗肌腱炎要药。【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是治瘀血诸证之佳品,多用于凡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症,为治疗肌腱炎之要药。编辑本段陶氏膏药起源陶氏膏药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颍州府(现在的安徽阜阳)的陶氏中医世家。在当时,陶氏的祖辈行医,声誉响遍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其后辗转传承 8 代至今。陶氏膏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中草药制剂覆盖于皮肤、孔窍、俞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外用膏药。它作用迅速, 使用安全, 副作用极小, 乐为患者接受。早在公元前 1 30 0 年的甲骨文中, 就对中医外治的经验体会便有了大量的文字描述。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中的“桂心渍酒, 以熨寒痹”, 意指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 后被誉为膏药之始, 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蒌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治疗外伤。陶氏膏药能治多种疾病, 道理同于内服, 只不过给药途径不同罢了。服药须先入经脉, 能入者乃是药物的气味。膏药切近皮肤, 彻到肌肉之中, 也同样能将药之气味透过皮肤直达经脉,摄于体内,融化于津液之中,与之合而为一,具有内外一贯之妙。陶氏膏药之所以产生功效,多因药物贴于皮肤后,通过药物的渗透,吸收或药物对俞穴的剌激, 对局部发生直接作用或通过经络的网络传导, 达到剌激机体, 调整系统功能的效果。在经络理论中,皮部是经脉功能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居于人体最外层, 是机体的保卫屏障, 具有卫外、安内的功效, 起到对外接受信息, 对内传达命令的作用,是机体的受纳器和效应器。因此,皮部在人体的生理、病理和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通信联络作用。陶氏膏药是借助药物贴于皮部, 对体表形成特定剌激, 并通过透皮吸收和经络剌激, 激发并调整体内紊乱的生理功能, 使各部位之间的功能协调一致, 增强人体抗病能力, 起到祛除邪气, 疏通经络的作用,以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编辑本段适宜人群对腰间盘突出、颈椎病、关节炎、肩周炎、腰椎病、风湿类风湿、痛风、跌打损伤、骨折等病症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奇效。编辑本段使用疗程 1 、关节炎 1-5 天见效,十帖内痊愈 2 、肩周炎 1-5 天见效,十帖内痊愈 3 、腱鞘炎 1-5 天见效,十帖内痊愈 4 、肌腱炎 1-5 天见效,十帖内痊愈 5 、筋膜炎 1-5 天见效,十帖内痊愈 6 、腰肌劳损当天见效,十帖内痊愈 7 、痛风可明显减少患病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