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幼儿告状行为与处理.docx

格式:docx   大小:41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幼儿告状行为与处理.docx

上传人:2890135236 2020/9/7 文件大小: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幼儿告状行为与处理.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幼儿告状行为及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在一日生活中很常见,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 ,幼儿园每天有 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 5次之多,令老师应接不暇,随着对幼儿教育的关注 ,人们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孩子的告状行为表面上看是一件小事 ,其实是幼儿各方面情感不断发展的表现,若处理不当, 会影响到幼儿之间, 师幼之间的关系,并对幼儿的性格、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 ,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品质, 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二、告状的界定(一)告状的界定: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 指的是人与人直接发生某种冲突, 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 .。(二)幼儿告状的界定: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集体规则,老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或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向教师陈述的过程。对含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告状的主体来说,它是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依赖性和试误性。其次,从幼儿告状的内容来看,多是自己或别人受到了欺负,不含告发的意味。再次,从幼儿陈述对象看,多是向老师告状。三、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一)幼儿产生告状的心理原因孩子“告状”其实是一种依赖心理的表现,同时,幼儿经常告状也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儿童的道德认识还处在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他们对于什么是好坏的理解带有自己直观具体的特点“跟我玩游戏”就是好,“玩具不给我玩”就是坏,孩子们会根据具体的小事、个别的现象、直接的利害去看待事情,另外,孩子年龄小,想法简单,不会去忌讳什么,心里有什么思想马上就会用情感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往往就是由于一点点小事,就会引起他们的不满,矛盾与纠纷也就多了起来,幼儿“告状”的这种行为并不是以检举和揭发他人为目的,更多的往往是为了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等等,所以“告状”也就多了起来。(一)幼儿告状的简析幼儿的告状在一日活动中很常见,那么幼儿告状有哪些类型?他们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产生这种告状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资料与实际的下园观察,总结出以下几点:1、求赏型告状案例:,如“老师,某某不好好坐着”“某某又说话了”幼儿想通过告状来表现自己“我坐的很好,我没有说话”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能够给予自己肯定与表扬。简析:即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这是幼儿比较常见的一种心态,幼儿对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但对老师的评价非常重视,产生这种告状多半是在幼儿园中没有得到关注,所以特别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肯定的评价,通常为了满足表现欲望不分场合。2、辩解性告状案例:如“幼儿甲每次玩玩具时,总是为抢东西而打架,一次;玩积木,她面前已经有许多积木了,却把别人的积木抢过来占为己有, 当那个孩子哭着向他要时, 他一拳把人打倒在地,看见老师来走过来,他却告状说‘她抢我积木’ 。这是怕老师责怪自己而进行辩解的告状。简析: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多数幼儿会以自我为中心,怪。做错事情又害怕老师的责3、检举性告状案例:如“某某有在打人了”“某某玩好玩具没有收拾”“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