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手抄报篇一:交通工具的变迁交通工具的变迁三仓镇小学杨宇晨现在已是21世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在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衣食住行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出门坐汽车”,过去人们的这种美好的想象如今都变成了现实。早上,我还在睡梦中,爸爸就出去了。不一会儿,我醒了。一轮鲜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整个大地都被染红了。我趴在阳台上,欣赏着这令人惊叹的美景。“嘀”的一声,一辆宝马车从远处驶来,在朝阳的映照下金光闪闪。我看得呆了,我是多么的羡慕啊,要是我家也有这么一辆汽车,那该多好啊。突然,我听到了妈妈的叫喊声。我赶紧跑下楼去,只见爸爸从汽车里走出来。真是我家买的啊!爸爸喜滋滋地说:“这车是我刚买的,帅吧?”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说:“帅极了!”第二天早上,刚醒来,我就缠着爸爸开车去东台玩。爸爸爽快地答应了。我们发动汽车,一路上风驰电掣,一会儿就到了东台。在路上,我看到的也都是汽车。我和爸爸去了大润发超市,买了许多好吃的、好玩的。今天我太高兴了,恨不能一蹦三尺高。突然,妈妈的一声“快起床了”惊醒了我。原来是一场梦啊。其实也不是梦,现在小汽车已经“飞”进了寻常百姓家。汽车再也不是发达国家老百姓的专利了,中国的老百姓也买得起汽车了。以前人们到远方去只能坐马车、乘船,现在人们可以坐汽车、乘飞机了。还有高速铁路、地铁,甚至有人到太空旅行,那就只能乘宇宙飞船了。2010年暑假,我跟爸爸去上海看世博会,就亲身体验过坐地铁的感觉。那叫一个“快”啊,几分钟就到目的地了,还没有拥堵。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会出现更加先进的交通工具。到那时,人们甚至可以在星际间旅行呢。篇二:中国交通工具的演变中国交通工具的演变内容提要:所谓交通工具的变迁,指的是人们代步工具的演变。人类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是人的双脚,之后又出现了畜力、风力等交通工具。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列强的殖民扩张,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一些爱国的仁人志士不甘落后,努力创建自己的交通事业,在陆地、航空、水运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关键词:交通工具工业革命殖民扩张水陆空交通一、陆上交通人类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是人的双脚,此后人类又驯服一些动物如马、驴子等作为乘坐工具或乘坐工具的动力。与此同时,以人力作为动力的轿子和以风力作为动力的帆船也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与畜力交通工具长期并存。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侵入,上海最先开埠,一些近代交通工具纷纷涌入。人力车应是日本的舶来品,1874年,一个叫米拉的法国人,从日本引进,故又称东洋车。最初是用铁皮包着木头轮子,后改为充气胶轮。为求醒目计,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自行车于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首先拥有它的是在沿海做生意的西商。上海第一个拥有脚踏车的华人,据埃米莉·哈恩《宋美龄传》说,是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1902年3月,上海人议论最多的是一种能够在街上自动行驶的四轮怪物,这就是汽车。据说是寓沪西医为求出诊方便,大约在1901年时由一位叫李恩时的匈牙利人引进到上海的。从那时起,上海乃至中国才有了汽车。上海最早引进的公共交通工具是有轨电车。1908年3月5日,自南京路外滩到今西藏中路率先通车。最早的电车为一节车厢,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上下。但由于封建传统的约束,老百姓怕“触电”,不敢乘。经过一再宣传和保证,乘的人多了,就分成头等和三等票价,头等多为洋人所坐。中国在1914年引入无轨电车,由上海的英商最先在租界内营运。1950年之后,不少中国的城市都开始建造无轨电车系统。1934年,上海又出现双层公共汽车,还有双层码头、双层轮渡,被称为上海“双层交通工具”。新中国诞生后,1956年7月14日8时,在吉林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总装线上,依次驶下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2000年,中国终于跻身世界汽车十强之列。2002年,全国汽车产量325万辆,成为世界五大汽车生产强国。2011年中国汽车产量连续三年居全球榜首。火车的引进比汽车要晚,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除。80年代初,清政府开始修筑唐胥铁路,从国外引进蒸汽机车。由于清政府视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附近皇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新中国成立后,国产“解放”型蒸汽机车开始取代进口机车。1958年,中国试制成功第一台内燃机车。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我国现在基本告别了蒸汽机车,普遍使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已经崭露头角。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正式付诸实施,主要干线开始“时速200公里”的高速运行,中国铁路开启“追风时代”。二、水上运输在陆地交通工具发展的同时,水上交通工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