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 .赤壁赋》教学简案大连市十二中学李颖辉教学目标1、 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辩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2、 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教学重难点把握苏轼的心路历程,体会主客问答的哲理内涵。教学方法1、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2、辅以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资料。3、教师引导,给出话题,学生合作研讨, 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教学思路一、走近作者,知人论诗《1、苏轼和黄州:苏轼一生最无用世机会的是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正是写于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被贬黄州时,简单地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欣赏作品。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题:介绍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有人说苏轼《赤壁赋》之赤壁并非赤壁大战之地,苏轼写错了地方,而清代诗人朱日浚却这样说: 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2)赋的特点及演变二、倾情诵读,涵咏情致1、欣赏录音朗诵,聆听体悟,进入境界。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句节奏的缓急和变化。边听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2、指导诵读,辅以《平湖秋月》古曲,营造氛围。指导学生读出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动词重读并延长;“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2)读出节奏、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 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3)读出情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3、熟读成诵。运用多种方法,如示范朗读,大声齐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找出骈句用心细读。word 格式编辑. . . .4、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文言现象。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三、鉴赏诗歌,解读情感1、整体把握情感。诗人情感变化明显,既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苏轼在泛舟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跳读诗文,找出表达情感的词或句。提示: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 )——→(悲)——→(喜)2、赏赤壁景,品泛舟情第一段情景交融,脍炙人口,以鉴赏为主,力求入境入情。(1)鉴赏赤壁秋景图之美。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这样评价苏轼及其赤壁赋(投影):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画面。提示:景——“美”。皓月皎皎,清风徐徐,碧波万顷,水色迷濛,诗情画意,澄澈空灵,(2)品味动词传情之妙 。“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几个动词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先析后诵)提示: 情——“乐”。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