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复旦MPA学生开题报告的规范格式
一、选题的由来及其意义
(一)选题
(二)选题的理论研究价值与社会意义
二、研究综述(国、内外在该领域代表性的流派、学者观点、代表性的作品,要尽量系统全面)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研究方法
常用的有:文献研究、理论分析、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系统分析、统计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相结合。  (需要具体阐述)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思路(文章的结构)
(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导论或引言(后面是正文各章节)
问题的提出
研究议题的现状
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对策思考
结语
五、研究的主要问题、主要观点、创新之处及研究的难点与重点
六、参考文献 
1、论文
2、著作
3、外文资料(论文与著作)
附件一
关于复旦MPA学位论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的编写体例
近年来,校内外专家在评审我校MPA学位论文时,多次指出论文的注释和参考文献的编写存在不规范问题。为此,复旦MPA中心在参考国内有关学者的著作和一些国家级出版社和重要学术期刊的要求,特制定以下规定:
一、一般中文著作注释要求
(一)首次引用
引用的资料第一次出现在注释中时,一般中文著作的标注次序是:著者姓名(多名著者间用顿号隔开,编者姓名应附“编”字)、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
1、专著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梁守德、洪银娴:《国际政治学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
阎学通等:《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页。(作者三人以上,可略写为XX[第一作者等]”;出版社名称已包含地名,不必重复注出。)
2、编著
倪世雄主编:《冲突与合作——现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评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页。
3、译著
应在著者前用方括弧标明原著者国别,在著者后标明译者姓名。
[美]孔飞力:《叫魂》,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07页。
4、期刊杂志(期刊指月刊、双月刊、季刊、年刊等,杂志指周刊或半月刊))
吴承明:《论二元经济》,《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第98页。
李济:《创办史语所与支持安阳考古工作的贡献》,《传记文学》(台北),第28卷第1期(1976年1月)
阎学通:《中国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世界知识》,2000年第3期,第9页。
5、报纸
符福渊、周德武:《安理会通过科索沃问题决议》,《人民日报》,1999年6月11日,第1版。(此例适合署名文章)
《朝韩首脑会晤程序大多达成协议》,《中国青年报》,2000年5月12日,第6版。(此例适合不署名文章或报道)
6、通讯社消息
《和平、繁荣与民主》,美新署华盛顿1994年2月24日英文电。(写明电文题目、通讯社名称、发电地、发电日期和发电文种)。
7、政府出版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研究室:《中国外交——1998年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6月,第768页。
8、会议论文
任东来:《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提交给“全球化与亚太区域化国际研讨会”的论文,天津,南开大学,2000年6月5日至16日,第2页。
9、学位论文
孙学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法20年——1979-1999》,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年1月,第39页。
10、未刊手稿、函电等
标明作者、文献标题、文献性质、收藏地点和收藏者,收藏编号。
“蒋介石日记”,毛思诚分类摘抄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陈云致王明信,1937年5月16日,缩微胶卷,莫斯科俄罗斯当代文献保管与研究中心藏,495/74/290。
(二)再次引用
再次引用同一资料来源的资料时,只需注出作者姓名、著作名(副标题可省略)和资料所在页码;如在同一页且紧接同一资料来源的上一注释,可以用“同上”(论文)或“同上书”(著作)代替作者姓名、著作名。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第13页。
同上书,第45页。
(三)转引
将原始资料出处按上述要求注出,用句号结束。用“转引自”表明转引,再把载有转引资料的资料出处注出来。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8-89页。转引自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
二、析出文献的注释要求
引证标注内容及顺序为:(1)作者;(2)析出文献名;(3)文集编者;(4)文集题名;(5)卷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