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述类文本阅读——————————————————————————————————————【说明】本试卷共 6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12 分) 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 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无不受科举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了政府从民间选拔人才,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 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开、公正的方法, 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 东亚的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科举的举措, 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 欧洲传教士在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 不少英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取用方法, 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 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和中国科举十分相似, 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 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的风气。这样不但大为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 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 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 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 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做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百倍”,同时也被“紧锁笼中”。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 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 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 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的,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 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到中国时,所见的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 而不是对知识或性灵的渴望; 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 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 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 大部分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 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 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分子。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 学习的亦是相同的“圣贤书”, 故此也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 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 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 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 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 无论是创造能力, 还是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限制。大部分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 读书变成只是为了做官, 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也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到了清朝, 在文学创作上有杰出成就的名家, 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 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 也埋没了民间在其它各方面的杰出人物。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规定科举考试内容。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 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 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 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 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都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选自《百科全书》)1. 下列对“( 科举制度) 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科举考试是一种公开、公正的方法, 所以东亚的日本、越南均有效法中国科举的举措,甚至越南科举的废除时间要在中国之后。 B. 隋唐以后的中国, 在社会、政治和教育方面无不受科举的影响,就是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C. 十六至十七世纪, 欧洲传教士在中把它介绍到了西方,改善了欧美的用人制度。 D. 英国吸纳了中国科举的优点后, 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了政府公务员取用方法,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 2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参加科考是为了实现对功名的追求, 而不是对知识或性灵的渴望,因为“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B .中国的科举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