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反思.doc

格式:doc   大小:63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sssmppp 2020/9/23 文件大小:6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反思.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对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有效课堂的一次尝试和实践。教学设计的理念是以课文《归园田居》(其五)为依托,引入了《五柳先生传》的片段和《饮酒》(其五)的赏析,使整节课形成一个由文到诗,到人,再回到诗的回环,使学生对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初步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受到诗人的高洁品质和人格的感染,实现对教材的拔高处理,增加初中语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予以保证?这是我们在备课过程中着重考虑的问题。我们主要实施了以下举措:1、撷取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的三句富有特色的话: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来请学生们猜猜此乃何许人也?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诗人形象的兴趣,学生有浓厚兴趣的课堂应该是有效课堂的前提。另一方面《五柳先生传》里的这三句话与执教的诗《归园田居》(其五)对形成陶渊明这位诗人的立体形象有相互映衬的作用,即《五柳先生传》片段引入是对执教文本的一点有益的补充。2、三步读诗法指导学生由浅到深、层层深入地朗读诗歌,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读诗、直接触摸文本的平台,用通过声音演绎诗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感受,而且一步一步指导提髙。3对于课文的教学,一是选取一个诗句,展开想象,描绘诗中画面。这一教学环节一来为学生学诗提供一个角度——通过想象丰富诗之简洁背后的意蕴,这样才能做到真正走进诗歌;二是为后面的探究诗人形象做好铺垫和蓄势。因此怎样才能保证这一环节学生学****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我亲自下水,想象种豆南山下的画面,写了这样一段话:我辞去了官职,兴冲冲地来到我日思夜想的山林,抬望眼是座座青山,山峰高耸入云。四顾满目是翠竹绿树,草儿青青,树木繁茂,那随风摇曳的一树树翠绿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啊!这就是我向往的南山,是我渴望自由的地方。就在南山的山脚下,我开垦了一块豆田,把豆种下去,小小的豆苗就会一个一个地冒出来,这是多么有生机的景象啊!亲自为学生做引领,精彩果然不期而至,后来学生的表现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