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市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2013 年1月 22 日) 沪府发〔 2012 〕 106 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2 年 12月 30日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空间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开发利用有限的国土空间资源, 必须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 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 统筹谋划人口、经济、生态布局和城市化格局,发挥空间资源的最大效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部署, 全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有利于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有利于加强区域统筹, 促进区县差异化发展; 有利于匹配区县的事权财权,缩小城乡之间、区县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上海城市总体规划( 1999 - 2020 年)》、《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 2020 年)》等编制, 是本市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规划, 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规划范围覆盖本市所辖全部陆地国土空间和海域, 规划目标到 2020 年,规划任务更加长远。在实施中可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修订。第一章规划背景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 上海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道路, 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四个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部分地区人口密度过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矛盾更加突出。保持上海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必须充分把握城市自然状况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正确认识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第一节自然概况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 东濒东海, 南临杭州湾, 西接江苏、浙江两省, 北界长江入海口, 正处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 交通便利, 腹地广阔, 位置优越, 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地形。市域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外, 其余全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 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 平均海拔高度 4 米左右。崇明岛为我国第三大岛, 大金山为上海境内最高点,海拔高度 米。全市陆地方公里。——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四季分明, 日照充分, 雨量充沛。全年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这样的气候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水系。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河道( 湖泊) 总面积 平方公里。河网大多数属于黄浦江水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杨河、淀浦河等。黄浦江全长 113 公里,流经市区, 江道宽度 300 ~ 770 米, 平均 360 米。苏州河上海境内段长 54 公里, 河道平均宽度 45 米。最大的湖泊为淀山湖,面积 62 平方公里,其中本市区域内面积 平方公里。——资源。自然资源种类较少、储量亦不丰富, 主要依靠外部供应。绝大部分植被是人工栽培作物和林木, 天然植被主要分布于大金山岛和佘山等局部地区。金属矿产和陆上能源矿产匮乏,过境水资源及海洋资源丰富。第二节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系统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人口集聚度、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优势度等指标, 从工业化、城市化开发角度分析, 上海国土空间具有以下特点: ——土地开发条件优越, 但土地总量十分有限。市域内地势平缓, 均质性较强, 可供集中连片开发的面积较广, 但土地资源总量十分有限, 未来可供新增建设用地十分缺乏。全市陆域面积 6787 平方公里, 不到全国国土面积的 % , 却承载了全国 % 的人口和 4% 左右的生产总值。——水资源相对丰富, 但来水水质不够稳定。 2010 年, 全市年地表径流量为 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 亿立方米,太湖流域来水量为 148 亿立方米,长江干流来水量为 10440 亿立方米。丰富的过境水弥补了本地水资源的不足, 但黄浦江易受上游和沿岸污染影响,水质不够稳定,长江口受盐水入侵和上游污染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环境质量稳中趋好, 但环境容量处于超载状态。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传统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