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海州语文专题一【小试牛刀】(一) ? ” 2. 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按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 孔子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但是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他认为, 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 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他培养学生, 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 而是为了从政为官。在孔子时代, 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 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二) 应为“招致”。 解析: 苏洵生活的时代, 崛起于北方的辽和崛起于西北的西夏, 时时侵略北宋, 朝廷妥协退让, 每年都要向他们交纳几十万两白银和大量的绢,“澶渊之盟”, 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 1044 年), 宋又被迫与辽订盟, 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 绢十万匹。同年, 宋与西夏达成协议, 西夏对宋称臣, 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反对屈辱求和, 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 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更上层楼】一、选择题 1、D( 广泛地学习)2、B( 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的) 3.、B(一般人) 4、C (表反问,译为“吗”/ 表比较,译为“比”)5、B (身子倾倒)6、A( 从此/ 在这时候)7、AA 项均为“所+动词”结构, 用法意义相同;B项“为”均作介词, 一是“因为”, 一是“为了”; C项“与”,前句为连词“和”,后句为介词“替”;D项“焉”, 前句为代词“他”, 后句为兼词“于之”。8、CA 项均为“之”的动词用法, “到……去”;B 项均为表被动的介词; C项“而”均为连词,但前句为并列连词,后句为表修饰的连词; D 项均为介词,相当于“于”。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輮”同“煣”,用火熨木使弯曲 2、“有”通“又”,再; “暴”,同“曝”,晒干 3、“知”通“智”,智慧 4、“属”通“嘱”,劝人喝酒 5、“冯”通“凭”,乘 6、“倍”通“背” 7、“蚤”通“早” 8、“庭”同“廷”,朝堂 9、“内”通“纳” 10、“锡”通“赐”三、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 、古:一般人。今:众多的人,大家 2 、古:小的方面学习。今:教育的初级阶段 3 、古:它的实际情况。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4 、古:祖辈与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5 、古:旧事,成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 6 、古:可惜。今:怜悯,值得怜悯 7 、古: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8 、古:痛于心,痛恨。今:极端伤心 9 、古:非同寻常。今:程度副词,十分,极四、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 (1)使……起舞使蛟龙腾空, 使凤凰飞起(2)为……祈祷(3) 为……而哀(4) 指金玉珠宝之物(5)使……为边境(6)以……为师(7)以……为边邑(8) 像箕畚一样(9) 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10) 打鱼砍柴五、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取下策而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亡国之下了。解析: “下”,活用为动词; “故事”,古今异义词。 2 、秦朝的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后代的人哀叹他们;后代的人哀叹他们却不引以为鉴,也会再让后代的人哀叹后代的人。解析: “自哀”是宾语前置, “鉴”为意动用法。【专题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小试牛刀】- 一、 1 、沾湿 2 、到、前往 3 、谏诤 4 、安逸享乐 5 、像兄长一样 6、使其心志苦 7、用眼睛示意 8、攻取 9、指败逃者 10、诚恳 11、判断能力强 12、副词, 如此的, 这样的 13、叙述 14、记载 15、疲劳 16、年幼 17 、谦虚 18 、两情契合 19 、招致 20 、迫近 21 、听从 22 、凭借 23 、治平,太平- 二、 1、A2、D3、A4 、与: 1. 帮助; 2. 赞许; 3. 和、跟。犹: 1. 如同,好像; 2. 尚且; 3. 还、仍。- 【更上层楼】-1、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 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 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 C 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 D 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 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2、D 【解析】属(托付) 、引却(后退) 、魁垒(高大)均正确,错误设置在 D“率”为“率领”,实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之“率”(都,全)。-4、⑴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