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水稻74842024.docx

格式:docx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水稻74842024.docx

上传人:875845154 2016/4/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水稻74842024.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农事指导> 农事指南> 农作物生长发育检索> 水稻全部频道推荐: 字体选择: 大中小水稻生产与气象日期: 2011-04-19 15:23 来源:中国种植业信息网点击: 1501 下载文件: 水稻生产与气象水稻的适宜气候区与不适宜气候区了解水稻与气候、农业气候的适宜与不适宜, 对水稻的合理布局, 正确改革稻作制度, 改进栽培技术等均可提供依据。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 又具有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使我国拥有丰富的水稻气候资源, 又有许多限制水稻生产的因素, 因而形成了我国水稻分布的区域性和不连续性的区域特征。 水稻的适宜气候区凡有水源的地区,又同时满足以下两项热量指标,均可种植水稻: ①日平均气温稳定在 10 度以上的天数,大于 110 天; ②日平均气温稳定在 18 度以上的天数,大于 30 天。满足 1 )和 2 )的地区都可种植水稻。 东北松花江流域、辽河下游是我国高纬度地区水稻集中栽培区,大于 10 度的生长期天数 110 天以上,适于一季早粳、特早熟早粳。 华北黄河、海河流域水稻种植面积较大, 河北、天津、北京都有比较集中的产地。生长季 160-200 天, 适于种植一季中粳或早粳。 淮河、秦岭以南至长江以北地区、四川盆地、江汉、陕南宜于大面积种植。生长季 220-24 0 天,适于中、迟熟种,作一季早稻、一季中稻或一季晚稻栽培。 长江以南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双季稻主栽区, 生长季 240-365 天, 水热充沛, 宜于双季稻三熟制,以籼稻为主。 云贵高原水稻呈垂直分布, 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积温减少, 生长季缩短, 水稻品种随着改变, 海拔 2000-2600 米种植粳稻; 1400 米以下种籼稻; 1400-2000 米之间籼粳混栽。 西北地区只在有水源的地区才能种植水稻。陕西的渭水平原、内蒙古的后河套平原、宁夏引黄灌区、甘肃的河西走廊以及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以及准葛尔盆地等都是靠河水、高山雪水、泉水灌溉种稻。 水稻的不适宜气候区凡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 即大于 10 度的天数小于 110 天和大于 18 度的天数小于 30天) 都不适于种植水稻。海拔在 2600 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西北和东北的高山区等。 水稻生长发育与气象 水稻不同熟性所需大于 10℃积温和生育天数( 播种- 成熟) ①南方地区籼稻不同熟性对热量条件的要求: 早稻: 早熟种>10 ℃积温 2400 ℃, 生育天数 110 天; 中熟种>10 ℃积温 2400-2600 ℃, 生育天数 110-120 天;晚熟种>10 ℃积温 2600 度以上,生育天数 120 天以上。晚稻: 早熟种>10 ℃积温 3000 ℃, 生育天数 120 天; 中熟种>10 ℃积温 3100-3300 ℃, 生育天数 120-130 天;晚熟种>10 ℃积温 3300 ℃以上,生育期大于 130 天。中稻( 一季稻) :早熟种>10 ℃积温<3000 ℃,生育天数小于 130 天;中熟种>10 ℃的积温 3000-3200 ℃,生育天数 130-140 尺:晚熟种>10 ℃积温 3200 ℃以上,生育天数大于 140 天。②南方稻区粳稻不同熟性的要求: 早熟种: >10 ℃积温<2900 ℃,生育天数 120 天; 中熟种: >10 ℃的积温 3000-3300 ℃,生育期天数 120-130 天; 晚熟种>10 ℃积温>3300 ℃,生育期天数大于 130 天。③北方稻区一季粳稻: 早熟种>10 ℃积温<2500 ℃,生育天数小于 130 天; 中熟种>10 ℃积温 2500-3000 ℃,生育天数 130-150 天: 晚熟种>10 ℃积温>3000 ℃,生育天数大于 150 天。 不同地区稻田耗水量: ①长江以南至南岭:双季早稻生育期耗水量 300-570 毫米;双季晚稻耗水量 380-700 毫米。②长江至秦岭淮河:一季稻 840 毫米以上。③秦岭淮河以北:一季稻全生育期耗水量 550-910 毫米。 不同地区水稻生育期间农业气象条件①综合农业气象条件其中包括: ①>10 ℃积温、②总降水量( 毫米)、③总日照时数( 小时)、④太阳辐射总量( 千卡/cm2) 。以下各稻区分别为: 华南双季稻作区① 6500-8000 ② 1100-1600 ③ 1400-2000 ④ 40-50 长江流域单双季稻作区① 4500-6500 ② 750-1300 ③ 900-1600 ④ 30-48 华北单季稻作区① 3500-4500 ② 400-800 ③ 1200-1600 ④ 35-42 东北早熟稻作区① 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