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莫泊桑拜师》是苏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莫泊桑三次拜师,福楼拜对他循循善诱,指导他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以下是福楼拜与莫泊桑的几段对话: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就描写这个厂的守门人,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把守门人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及全部精神、本质都表现出来,让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混同起来。”诚哉斯言!我一直从事农村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深感“作文,作文,见了头疼”的现象至今没有多少改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然而,现实中的学生作文,“文从字顺”亟待提高,“具体明确”更是相差甚远。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写景叙事没有特点,写不具体,尤其没有细节描写。其实,六年级的学生的阅读量并不少,经典的美文、精彩的片段也读得很多,为什么就是写不具体、写不生动、写不出真实鲜明的特点呢?读了福楼拜与莫泊桑的对话,我豁然开朗。反思拜读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等书籍,我们可以发现,美国98%的孩子喜欢写作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日本的小朋友也特别热衷于玩写作游戏。而我国95%以上的小学生不喜欢作文。强烈反差背后的蕴含值得反思。所谓“家中无粮,心中发慌”,学生习作时觉得没内容可写,即便是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也总写不出自己的心境,究其原因,其中关键的一点是我们的学生平时缺乏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和思考。不注意观察,不知道怎样观察,更不注意随手记下所见所感,故每到写作,就无话可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习作”第三学段中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事实上,生活素材积累的不够,必然带来叙事的肤浅,作文中势必无法“具体明确”,也就呈现不出个性化的色彩。因此,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引发思考。画家之所以能成为画家,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他们具有敏锐的眼光。用画家般独特的眼睛聚焦周围的事物,从生活观察人手,就能发现生活中最真实、最感人的地方。出路招要学,更要练好功夫。为了避免学生习作过程中“无话可说”,达成“具体明确”这一习作教学目标,教学实践中,可以迁移画家作画的方法运用于习作教学。一、素描练习。教给观察方法。写好片段无论是学国画还是学油画,都得有素描的功底。对物体的形状、比例、明暗、透视等的把握能力,都是在素描中练就的。我想,作文也需要这样的素描功底,即对现实生活中静态、动态的物体,场景,活动作细致的观察,然后才能有真实细致的描述。实际教学中,我们从具体的片段训练人手。 ,细观察,学方法。即确定一个专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观察写话。以观察人物为例:从观察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亲人人手,用画家画素描的细致手法把他们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等刻画出来。小作文课时,我会选一些学生做模特儿,通常会有两到三个,以作比较观察。用画画时的眼光引导他们观察模特儿的脸型、头发、眉毛、眼睛、鼻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