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美国心脏协会( AHA )公布了 2015 版心肺复苏指南, 以下为该指南的 10 大更新要点: 1、首次规定按压深度的上限: 在胸外按压时, 按压深度至少 5 厘米, 但应避免超过 6 厘米。旧指南仅仅规定了按压深度不低于 5 厘米。新指南认为,按压深度不应超过 6 厘米,超过此深度可能会出现并发症,但指南也指出,大多数胸外按压不是过深,而是过浅。对于儿童( 包括婴儿[ 小于一岁] 至青春期开始的儿童), 按压深度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 大约相当于婴儿 4 厘米, 儿童 5 厘米。对于青少年即应采用成人的按压深度,即5~6 厘米。 2 、按压频率规定为 100 ~ 120 次/ 分。原指南仅仅规定了每分钟按压频率不少于 100 次/ 分,但一项大样本的注册研究发现,如果按压频率(超过 140 次/ 分)过快,按压幅度则不足。指南也指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施救者应该以适当的速率( 100 至 120 次/ 分)和深度进行有效按压,同时尽可能减少胸部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新指南规定,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目标比例为至少 60% 。指南把心肺复苏与驾车行驶进行了比较。在驾车行驶时, 一天行驶的里程数不仅受行驶速度影响, 还受中途停顿的次数和时间影响。以 60 英里/ 小时的速度不中断行驶, 则实际行驶距离为一小时 60 英里。以 60 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 但中途停顿 10 分钟, 则实际行驶距离为―小时的英里。停顿越频繁,停顿时间越长,则实际行驶里程越少。 3 、为保证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隙,双手应离开患者胸壁。原指南仅建议,每次按压后,施救者应让胸廓完全回弹,以使心脏在下次按压前完全充盈。如果在两次按压之间,施救者依靠在患者胸壁上,会妨碍患者的胸壁会弹。 4 、无论是否因心脏病所导致的心脏骤停,医护人员都应提供胸外按压和通气。旧版指南仅指出,急救人员和院内专业救援人员都可为心骤停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5 、关于先除颤,还是先胸外按压的问题,新指南建议,当可以立即取得体外自动除颤器( AED )时, 应尽快使用除颤器。当不能立即取得 AED 时, 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并同时让人获取 AED ,视情况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6 、当患者的心律不适合电除颤时,应尽早给予肾上腺素。有研究发现, 针对不适合电除颤的心律时, 及早给予肾上腺素可以增加存活出院率和神经功能完好存活率。 7 、新指南建议,所有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无论是 ST 段抬高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 还是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而没有心电图 ST 段抬高的患者, 也无论其是否昏迷, 都应实施急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8、患者若在急诊科出现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 ), 而医院不能进行冠脉介入治疗( PCI ), 应立即转移到 PCI 中心,而不应在最初的医院先立即接受溶栓治疗。如果 SEMEI 患者不能及时转诊至能够进行 PCI 的医院, 可以将先接受溶栓治疗, 在溶栓治疗后最初的 3到6 小时内,最多 24 小时内,对所有患者尽早转诊,进行常规血管造影,不建议只在患者因缺血需要血管造影时,才转诊。 9 、所有在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昏迷,即对语言指令缺乏有意义的反应的成年患者, 都应采用目标温度管理( TTM ),选定在 32 到 36 度之间,并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