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陈独秀和《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他们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1、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以新文化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鲁迅《狂人日记》第一部白话文小说(2)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口号(两面旗帜):“民主”“科学”(3)提倡文学革命: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2、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13课五四运动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正当要求被拒,英、法、美等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3、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二、五四运动的扩大1、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2、扩大: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但遭镇压并多人被捕。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3、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4、影响: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追求真理,振兴中华,反帝反封建第14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思想基础: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2、阶级基础: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组织基础:1920年夏,陈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