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方案利溪小学校课题组 王进、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师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学校文化建设它能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范人,而又使受约束的个体心甘情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合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学校教育本质上是文化教育,无论是德育、教学,还是管理,都存在着一个文化的问题,都需要完成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任务。我们把某门学科教学成为某学科文化教育时,真正的素质教育才得以实现。学校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舶来之物。换言之,我们对学校文化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还没有形成这一研究领域的比较适合中国学校校情的, 为理论界和实践者所共同认同的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看,构建学校文化的活动,当然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从实践中丰富、发展学校文化建设理论,并以此指导学校的文化建设实践,推进学校向更理性的层面发展,这是一条值得我们探索的路径。2、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一场新的教学革命。传统教育一个很明显的弊端是教育的封闭性,主要表现为重智育轻全面、重主导轻主体、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应该确立开放的教育理念,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校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展,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已成为每个学校所面临和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能促进学校的发展,但同时也依托于学校良好的基础和氛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钟启泉教授一再强调: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是重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淀、提炼、培育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