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某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格式:doc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某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智客网 2011/11/2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某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XX镇XX万亩无公害、设施蔬菜基地
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XX镇XX万亩无公害设施蔬菜扩建项目
项目承办单位:XX镇政府
项目总投资:七千五百零七万元
项目申报时间:二零一一年四月十八日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项目名称:XX镇XX万亩无公害设施蔬菜扩建项目
2、承办单位概况:XX镇位于县城东部偏北,距县城18公里。东依大单镇,西靠于桥乡,北接南皮县,南与秦村镇相望。境内有县级道辛霞公路(东光县南霞口镇至海兴县辛集镇)、乡级道金刘路横贯东西,乡道盐郑路贯穿南北,南距省道武千路4公里,区位优势明显。XX现辖43个行政村,有居民31483人,镇域常住总户数8858户,其中农业22893人,现有耕地78600亩,,,2010年社会总产值141166万元,财政收入1095万元,。
3、拟建地点: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镇后祁村、王东吴村、前齐村、大邢村、中灯村、后马、东于、东灯。
4、建设内容与规模
(1)辅助设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蓄水库、机电井、农电、排灌沟、地下输水管道、标准田间路等项目。
(2)大棚设施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标准钢管大棚膜架的搭建及沼气建设。
(3)基地服务站建设。
(4)建设规模:10000亩(其中首期开发2000亩,第2期开发3000亩,第三期5000亩,每期开发按30%设施栽培,70%露地栽培规模进行)。
5、建设年限:二年半
6、概算投资:
7、效益分析: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1、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商品蔬菜基地建设是保障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的需要。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农产品。近年来,随着城镇经济建设的发展,临近城镇的农民种菜积极性削弱,大部分菜地为零散、小面积种植,导致蔬菜市场供求矛盾突出。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蔬菜的需求已逐渐从数量型向无害化、营养化的质量型转化。据统计,目前我县每年要从外地运入数十万担蔬菜来充实市场,菜价高扬。为此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曾多次提出议案要求尽快在周边乡镇建立蔬菜基地,以此来平抑物价,以满足城镇居民日常生活所需。
(2)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蔬菜生产具有周期短、茬次多、见效快,比较效益高的特点。同时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化蔬菜基地的建设可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力,为农民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对维护农村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2、建设条件分析
(1)自然条件优越
XX镇属暖温带半温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年降水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量为550毫米,年平均气温
℃。平均年日照2780小时。,,境内平坦,属冀东平原地貌。土质上沙下粘属典型蒙金土。土壤、气候条件适宜于各类蔬菜的生长发育。蔬菜种植基地范围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利资源充沛,能做到旱能灌、涝能排。
(2)交通运输便利
XX镇万亩蔬菜基地地处省道武千路南3公里,位于县城东部偏北,距县城18公里。位于京津冀经济发展圈,环渤海经济发展带,经济特区及沿海地区向内地辐射的必须之地,距京沪铁路(高铁),京沪高速,104国道等交通枢纽仅30分钟,距北京、天津、省会石家庄等地均在3小时左右即可通达,交通运输非常便捷。
(3)优惠政策配套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蔬菜生产一直相当重视,把“菜蓝子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河北省立足省情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富裕农民。沧州市多年来一直把蔬菜生产列为重点发展的市级农业产业之一。东光县XX镇在“十二、五”规划中将无公害蔬菜生产列入全镇的优势特色产业。同时对规模生产、开发种植1000亩以上的村,给予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金20万元,其中露地栽培奖100元/亩,大棚栽培另奖200元/亩,如有自动喷灌设施另奖300元/亩。
第三章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1、建设规模:10000亩。分二年半实施,其中首期开发2000亩,第二年开发3000亩,第三年开发5000亩,每期开发按30%设施栽培设计。
2、产品方案:以时鲜蔬菜为主,引进部分外地名优蔬菜新品种,开发苜蓿、抱子甘蓝、金丝瓜、香椿、牛蒡、大蒜、大葱等具有保健作用的蔬菜品种。
第四章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1、技术方案:蔬菜基地围绕无公害栽培模式进行生产,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农业厅制定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中规定的要求实施,以有机肥、沼液肥为主,采取配方施肥,尽量减少商品肥的使用次数和数量;在病虫防治上,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