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资料.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资料.doc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6/4/1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资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三、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现象(一)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 5. 往保温瓶灌开水时, 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 瓶口有一层空气, 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 2 .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4. 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 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容易破裂。 6 .炒菜主要是利用热传导方式传热,煮饭、烧水等主要是利用对流方式传热的。 8. 冬季刚出锅的热汤, 看到汤面没有热气, 好像汤不烫, 但喝起来却很烫, 是因为汤面上有一层油阻碍了汤内热量散失(水分蒸发)。 9 .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玻璃杯破裂。 10 .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儿,容易剥壳。因为滚烫的鸡蛋壳与蛋白遇冷会收缩,但它们收缩的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二)与物体状态变化有关的现象 1. 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 使用时, 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2. 用焊锡的铁壶烧水, 壶烧不坏, 若不装水, 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就烧坏了。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 1 标准大气压下是 100 ℃,锡的熔点是 232 ℃,装水烧时,只要水不干,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 100 ℃, 达不到锡的熔点, 更达不到铁的熔点, 故壶烧不坏。若不装水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 3. 烧水或煮食物时, 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 4 .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将在锅内继续沸腾一会儿。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 100 ℃,而锅内食物为 100 ℃,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能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锅底的温度降为 100 ℃为止。 5. 用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些。主要是增大了锅内气压, 提高了水的沸点, 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 6. 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 常是下雨的征兆。自来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 而是自来水管大都埋在地下, 水的温度较低, 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水管, 就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如果管壁大量“出汗”, 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 湿度较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7. 煮食物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变, 即使再加大火力, 也不能提高水温, 结果只能加快水的汽化, 使锅内水蒸发变干, 浪费燃料。正确方法是用大火把锅内水烧开后,用小火保持水沸腾就行了。 8. 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 在离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见“白气”, 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见“白气”。这是因为紧靠壶嘴的地方温度高, 壶嘴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 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方温度低;壶嘴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气”。 9. 油炸食物时, 溅入水滴会听到“叭、叭”的响声, 并溅出油来。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 水的密度比油大, 溅到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升温沸腾, 产生的气泡上升到油面破裂而发出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