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案例分析题及答案1.doc

格式:doc   大小:63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案例分析题及答案1.doc

上传人:cjc201601 2020/10/26 文件大小:6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案例分析题及答案1.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案例】“圆锥的体积”的教学片断师:今天我们来学****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能否利用我们己有的经验求出圆锥体积?生1:底面积×高生2:(班上有名的“马虎大王”小明):不对!“底面积×高”是算圆柱的体积,圆锥是下粗上尖,这样算会把圆锥体积算大的!师:很好!那你认为怎样算才合理?生2:底面积乘高除以2师:你是怎样想的?生2: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长方形面积一半,三角形也是下宽上尖,道理是一样的呀。师:你就那么自信,要是错了呢?如果不是它的一半呢?生2:不会的!要错也是您错了。(老师显得很不高兴)师:同学们,下面我们通过试验,探究一下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师生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容器做了装沙试验,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师:小明同学,你不仅学****粗心,又固执,不谦虚...(1)分析上述教学片断,教学过程中师生有哪些教学行为值得肯定;(2)分析上述教学过程中师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解答】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本案例中教师以学生学过的圆柱体积为基础,引导学生去自主学****圆锥的体积,很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同时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本案例中,教师通过“你认为怎样算才合理?”“你是怎样想的?”等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但是本案例中,教师直接让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容器做了装沙试验,这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得出猜想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一半的时候,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引导他们分组、合作,自己动手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另外,学****的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当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本案例中教师对小明的评价“小明同学,你不仅学****粗心,又固执、不谦虚……”很显然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学生的学****兴趣。教师应该对小明的想法给予鼓励,并激励他动手去验正,评价的时侯可以告诉小明,数学是严谨的,需要验证才能加以证明,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的欲望。【案例】“数学广角一一搭配”的教学片段:出示问题:用1,2,3三张数学卡片,能摆出几个两位数?(学生回答3个、4个、5个、6个………)师:那么怎么能知道到底是几个呢?生:可以用卡片摆一摆,能摆出来的两位数都记下来。师:真是一个好办法,那请你们用自己手中的卡片动手摆一摆,并记录下来。接下来,学生独立思考,边摆边记录。(5分钟后,老师观察大部分学生己摆好。)师:同学们摆好了吗?生:摆好了。师:好,同学们都很认真。现在大家把记录的数字与老师摆的数字(黑板上12,21,23,32,13,31)对照一下,看看和老师摆的是否一样?生:(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师:老师写的数有什么规律吗?生:老师是拿两个数字卡片,先摆出个两位数,然后调换数字顺序又摆成一个两位数………师:回答的很好,老师用的是调换数字法。(板书调换数字法)接下来老师又板书:12,13,21,23,31,32,然后问同学们再来观察,这次老师写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