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tasklist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与同为第二批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两个没有城墙的古城之另一个是歙县)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井自具纳西族独特风采1986年被列入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确定了丽江古城在中国名城中的地位世界遗产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符合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南宋末年,丽江木氏先袒将其统治中心从白沙移至狮子山麓,开始营造房屋城称“大叶场未责佑公元1253年),木氏先袒阿宗阿良归附元世祖忽必古城发展大事记民官,(公元1254年),在“大叶场”设三谈管民官,其建制隶属于茶罕章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茶罕章管民官改为丽江路管府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三跋管民官改为通安州,州治在今大研古城民府明桌¥木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设丽江军被封为世袭知府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木得在狮子山麓兴建“丽江军民府衙署”丽江古城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正洗年太25元1剩在没要行军段归绕由木街蝴建妻流管任知府,降木氏为土通判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第一任丽江流官知府杨铋到任后,在古城东北面的金虹山下新建流官知府衙门、兵营、教授署、训导署等,并环绕这些官府建筑群修筑城墙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丽江军民府下增设丽江县,县衙门建于古城南门桥旁;民国三年(公元1912年),丽江废府留县,县荷门迁入原丽江府署衙内。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在丽江设云南省第七行政公署及丽江县政府1949年,设丽江专员公署及丽江县人民政府,1961年,设丽江纳西族自治区1997年,丽江撤地建市。2003年,将大研古镇设立为丽江市古城区,束河古镇也包括在其辖区内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以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少数民族古镇著称由著名的四街坊好夢是大石桥、酒吧街木府等小景点这里有全中国最集中的客栈、最具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古街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五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四方街是一个大约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西有西河,东为中河。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从而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沿街逐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