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仁义胡同京东平谷老城,有条仁义胡同。相传明朝时,金尚书、倪尚书的亲戚住这里,两家只一墙之隔。一年夏天大雨,泡倒了院墙。修墙时两家因墙基发生争执,各不相让,就都想到了京城做官的亲戚,各自修书,请为自己撑腰。二位尚书接到书信,便马上回复,不曾想内容竟然一样:百里捎书为堵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两家人见信都觉十分惭愧,主动道歉,握手和好。修墙时,各自主动让出一墙之地,于是形成这条五尺宽的胡同,行走至今。而邻里见状,无不称赞,从此把这条胡同叫仁义胡同,其礼让行为,一直仁义着乡里。这则故事不知口口相传多少年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地方征集整理民间集成,就收录了这个故事。前不久,我从这条胡同走过,见大多是近年才盖的砖瓦房,只有最后一座,显得很陈旧,不但有前院,还有一不甚宽绰的后院,两层很大的青石垒砌后墙基础,墙上竖嵌一方小碑,镌刻楷书“泰山石敢当”字样。胡同里,散落着一些大小条石等物。从这些遗物遗迹看,这里过去一定住着大户人家,世事沧桑,大概早面目全非了。当我问及胡同旁纳凉者:哪是仁义胡同?一中年妇女起初一愣,后随手一指:就那个,我家婆婆在时跟我叨咕过,说早先没有胡同,是两家让出来的。我慢慢走进胡同里。胡同不是很深,可两边不是两家,起码几十家了,每家门前钉一红色门牌,写着“北门街”。胡同仅四五尺宽窄,怎么叫街了呢?我朝北望去,一较为宽阔的街道,不远处,就是老县城北门。街与胡同贯通一起,名字也随口“贯通”了。想平谷西汉初年置县,老城原为土城,于明成化年间始修砖城,并建四门。北门称“威远门”,至今北门楼上的巨大匾额还在。而北门外有倪光荐墓,旧有石人石马,最近发现一尊文官像,已运至文物部门保护。翻开民述:嘉靖丙辰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万历十四年八月卒于官。神宗(万历皇帝)悼伤,特赠太子少保。两次遣官谕祭:“惟尔性资端重,志行雅淳,奋迹循良,蜚声谏议。荐跻九列,历事三朝。”“惟尔素持廉慎,荐历清华。守身之义不渝,纳言之司克称。”“轸念往劳,载颁谕祭。”可谓三朝元老,深受皇恩,而身后礼遇优隆了。因此,“仁义胡同”所说倪尚书,无疑就是倪光荐。与倪尚书前后也在朝里为官的平谷人有金纯、金濂,倪、金二家至今尚有后代生活于区内。就在我写此文时,见有文谈“六尺巷”。说安徽桐城有一长百余米宽两米的小巷,名“六尺巷”。桐城,清代“桐城派”文学发源地,以“文以载道”为主旨,号称“文都”。在康熙四十年,这里发生一邻里纠纷。《桐城县志略》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