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作品是生命的延续.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作品是生命的延续.doc

上传人:dongmengguoji 2020/10/28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作品是生命的延续.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作品是生命的延续(读书论世)沈龙朱《人民日报》(2014年10月07日 08版) 我父亲沈从文的青少年时代,曾混迹于湘西的军阀部队之中,亲眼见过无数滥杀中无辜生命的消失,这不能不引起他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人的一生本来就短暂,而当时社会环境恶劣,有无数偶然的因素随时可能造成一个鲜活生命的消失。他不能不思考,自己的这一生到底应该怎么度过。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父亲终于下决心跳出湘西那个圈子,独闯北京上学,去打开自己生命的新天地。以他小学毕业的学历,考北京大学当然不会被录取,考燕京大学被录取了却没有钱交学费。父亲欠着小公寓的房钱、小饭铺的伙食钱,还不得不到当时农大、北大的朋友和同乡那里去“打溜”(现在叫“蹭饭”);他穿着南方带来的夹袍子在北京小公寓那不生火的房间里过冬;他努力写文章,向报刊投稿,希望得到几块钱稿费维持生活,但是往往没有下文。据说,当时主编《晨报》文艺副刊的孙伏园先生曾把他的投稿粘成一长串,当着其他人的面展示并团成一团投入纸篓。父亲在无奈下写信求助于郁达夫,得到了他的热情帮助和支持。后来,我们晚辈听到这两个对比鲜明的故事,往往为后者感动,对前者不平。其实父亲在说及前者时,是当作自己的笑话来谈的,一点没有对孙先生的怨恨。一个只有小学学历的人,当然知道自己当时的文字生涩而幼稚。后来我们才知道,孙伏园先生是在新文学运动中很有功劳的人,是他把《晨报》的文艺专栏扩大为专版副刊,刊登过像鲁迅、冰心等著名作家的不少早期作品,使后来的《晨报》文艺副刊成为发表新文学,特别是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的重要阵地,也成为发现文学新人的重要园地。照我猜想,父亲还可能像感激郁达夫一样感谢孙伏园先生,正是这两种对比鲜明的刺激,让他看到自己的不足,发奋写作,试验各种题材,大量阅读学****从幼稚生涩的文字中渐渐闯出有自己特点的写作天地。孙伏园那一代先行者创办的报纸文艺副刊,后来也成了父亲一生写作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阵地。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到四十年代末,在教书、写作的同时,他始终没有完全脱离过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他对来稿极其认真,认为不错的文章,就会细致加以修改后推荐给读者,许多后起之秀正是由此走向写作之路;他认为不理想的稿件,也会同样认真地写退稿信,细致、平等地讨论文章的不足之处,鼓励作者改进。在整理他遗留的信件中,就发现过不止一封这类信件。我想正是从单纯地为有口饭吃而写作,到成为那个时代的职业作家,这个过程更让他感悟到生命的宝贵,懂得了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只有勤奋再勤奋! 父亲的勤奋,贯彻一生。因为生命宝贵,他要利用好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分钟。既然已经投身写作,他希望作品带来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饭碗和名声。其实,他还就是不喜欢所谓的名声,因此生前对挂他的名字做什么事总是持反对态度。在世时,像他捐款兴建的小学图书馆,要求他题写“沈从文藏书楼”,他就只是写下“藏书楼”三个字;他多次写信嘱咐吉首大学和研究他作品的朋友,不要专门以他的名义举办活动。秉承他的意愿,我们家人谢绝了以他的名义举办文学奖、以他的名字命名凤凰县的广场……对工作与生命,在抗日战争以后,他思索得更多了,逐渐把自己的作品当作生命的一种延续。也许因为他喜欢写短篇小说,自己经历过的生存环境又让他很关心在底层的老百姓和普通小职员,他很欣赏和推崇俄国作家契诃夫。他对于自己的要求就是:写上五十年,能赶上契诃夫就不错了。他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