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目的论”视角下的大湘西旅游文本英译初探[摘要]本文以大湘西旅游文本为研究对象,对汉语与英语旅游文本中的行文习惯和文化渊源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归纳了旅游翻译中常用的策略和方法。同时具体分析了大湘西各种旅游文本英译中存在的问题,试着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提出更好的翻译策略。[关键词]大湘西旅游文本目的论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37-02 引言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大,带来了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被中国的大好河山及厚重的历史文化所吸引,汉英旅游翻译在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湘西,即“湘西地区”,是对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以及邵阳、永州的部分县市在内的整个湖南西部地区的统称。湘西地区是湖南省主要的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同时也是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本文尝试从西方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入手,以大湘西旅游文本翻译为实例,收集整理并归纳旅游翻译中的各类问题,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翻译提高大湘西对外旅游文本的宣传效果。一、汉英旅游文本特征及其翻译旅游文本指的是那些与旅游相关的所有文本,包括广告、旅游日程安排及景点介绍、通知、旅游标语等内容。一般说来,从行文习惯上说,英语旅游文本大多风格简约,结构严谨而不复杂,行文用字简洁明了,表达直观通俗,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最忌啰嗦堆砌,而汉语旅游文本通常都讲究四言八句,言辞华美,以求行文工整,声律对仗,文义对比,更像是散文的风格;从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渊源上说,汉民族的写作美学一贯强调“意与境混”的上乘境界,追求那种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高度和谐、融为一体的浑然之美,而西方传统哲学在主观与客观的物象关系上,主张“客主分离”,更多地强调模仿和再现,在描绘外界自然美时,总是“站在自然之外”去欣赏自然之美。(贾文波,2004:115-116) 目前许多旅游资料的英译文本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大致可分为语言层面上及语用层面上的问题两大类。前者指因译者的英语水平有限或粗心而造成的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等低级问题,后者指因中英文化差异、中英旅游文本写作差异而造成的语用失误。第一类问题较容易克服,而造成第二类问题的中英文化差异、中英旅游文本写作差异恰恰是汉英旅游翻译的难点。在翻译汉语旅游文本的过程中,译者必须准确理解原文实质,把握原文与译文间的社会、文化差异,综合考虑各种语境因素,根据旅游文本的特定功能,对原文信息和内容进行判断和取舍,在译文表达上顺从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突出读者效应,用符合译语规范和文化标准的语言来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和内容。二、“目的论”简介 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学派的创始人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Reiss)在她的“翻译批评客观方法”中首次介绍了功能范畴。她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andLimitationsinTranslationCri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之后,赖斯的学生汉斯?费米尔()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这一理论成为了功能翻译学派的主体理论。“目的论”认为: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