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手机与物理实验_语文论文_范文先生网手机与物理实验吴廷华目前,手机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但它除了具有通讯,娱乐等作用外,在物理教学中也有着不小的作用,可做多个物理实验。实验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手机设置成“来电振动”提示状态,并放在讲桌上,手机不振动时没有发出声音,接着用另一手机拨打该手机,手机振动,可以听到手机与桌面间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实验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将手机设置为“来电铃声”提示并悬挂在玻璃罩内,用另一手机拨打它,可以清楚的听到铃声,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时,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听不到了,实验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实验三固体可以传声将手机设置成铃状态后放入玻璃瓶中,塞住瓶口,靠近紧贴玻璃瓶任可听到铃声,即声音可以通过玻璃瓶,实验证明固体可以传声。实验四液体可以传声将手机设置成“响铃状态”后放入封闭的塑料袋中,再将塑料袋放入烧杯中,人任可听到声音,实验证明液体可以传声。实验五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将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将罩内空气抽去,用另一手机拨打该手机,虽然听不见响铃,取出手机上有来电显示,实验证明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实验六静电屏蔽取一封闭的金属网罩,网格要小些,如铁纱网,将手机悬挂其中,然后用另一手机拨打,听到声音是“对不起,你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请稍后再拨”。说明金属网罩内没有电磁信号,实验证明金属网对外来电磁波起到了屏蔽作用。(作者通联:445035湖北省恩施市盛家坝民族中学)架设教材立交桥   走向课改新领域---谈谈苏教版小学语、数教材的开放性对转变学习方式的几点功能                          江西省大余县教研室  王万辉   黄 敏(电话:0797——8722362转812   邮编:341500)如果说,标准是课程的灵魂,那么教材就是课程的血肉。课程教材的改革与建设是整个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整个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这两者在课改这个大背景的支撑下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的。纵观国外的课程改革,其教材的建设和完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地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因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对我国的教材编制明确指出: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应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的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反思等活动,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多样化,拓展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江苏省教育出版社的领导与专家以开放的心态,世界的眼光、民族的灵性在不断地学习国外教材建设的经验和深刻地反思传统教材建设中的弊端的基础上,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能体现新思想、实践新理念的小学语文和数学教材。这套教材在我县通过一年的实验证明:苏教版教材较之传统教材,更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她给我县的新课改实验带来了激情和灵感,为全县参加实验的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留下了开发、选择、拓展的空间,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可能。具体地说:苏教版小学语文、数学实验教材的开放性及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走向童心,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打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数学实验教材,我们欣喜地发现:整套教材真是趣如童话,美如诗。其选取的素材都是学生所喜爱的场景和小动物,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刚刚跨进小学校门的小朋友尚沉浸在儿童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