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中国古代的生态意识和对环境的破坏新版资料.doc

格式:doc   大小:36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古代的生态意识和对环境的破坏新版资料.doc

上传人:梅花书斋 2020/11/1 文件大小: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古代的生态意识和对环境的破坏新版资料.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和对环境破坏一、古人生态意识在生产力极度低下远古社会,大家往往不明晓生态环境真相,畏惧自然界变迁和灾难。这时,人通常总是以弱者形象出现在自然生态面前。于是,敬天、顺天,一切顺应自然,就成为这一时期大家对待自然生态环境基础态度。西汉前期《淮南子·齐俗训》篇中所描写上古时期大家为躲避洪水,常“择丘陵而处之”,即是显例。《淮南子·主术训》篇云:“禹决江疏河,认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认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即表明,自然对人实践活动含有决定性作用和影响,人必需顺应自然,并遵照其规律。但此言并不意味着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和之相反,《淮南子》作者们首先强调遵照自然规律,其次也十分强调发挥人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生态环境中作用。比如,《淮南子·修务训》篇日:“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以后稷之智不用。”这就是说,水依势东流,需人加以疏通;农作物春天生长,需人去耕耘。假如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让其自生自灭,就不会有鲧、禹兴修水利之功;以后稷种植五谷之艺,也难有用武之地。当然,发挥人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生态环境,需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根本前提。如《淮南子·修务训》篇所云:“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在此种认识基础上,《淮南子·主术训》篇从社会实践角度出发,指出“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才是人和自然生态友好、统一理想模式,才会取得“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成效。而那种仅考虑眼前利益,只顾及局部发展,完全凭主观意志诸如“以火嫫井,以淮灌山,此用己而背自然:’[1](《修务训》’愚蠢行为,即便能够满足一些人一时欲望,却往往是事和愿违,和其初衷背道而驰,甚至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造成灾难性后果降临。在从总体上阐释了人和自然生态环境关系后,为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从而达成合理、持久地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目标,《淮南子》作者们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方法。这关键表现在:(一)顺天意,遵时序,以时禁发,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步入良性循环状态。很早以来,中国劳感人民在长久生产实践活动中,依据寒暑气候更易规律和农事耕作要求,创制出指导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时令节气。《淮南子》在继承前人,尤其是《吕氏春秋》相关学说基础上,对十二个月四季时令节气及多种禁忌认识愈加充足而深刻。《淮南予·时则训》篇依据自然界生物生长、发育规律,阐发了十二个月十二个月保护生态主张。从一月至十二月顺次是:“禁伐木。毋覆巢杀胎天,毋麝毋卵,毋聚众置城郭”;“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毋作大事,以妨农功”;“修利堤防,导通沟渎,达路除道,从国始,至境止。田猎毕弋、置罘罗网、矮毒之药,毋出九门。乃禁野虞,毋伐桑柘”;“毋兴土功,毋伐大树,令野虞,行田原,劝农事,驱兽畜,毋令害谷”;“禁民无刈蓝以染,毋烧灰”;“树木方盛,勿敢斩伐”;“完堤防,谨障塞,以备水潦”;“乃命有司,趣民收敛畜采,多积聚,劝种宿麦,若或失时,行罪无疑”;“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是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乃命水虞渔师,收水泉池泽之赋”;“山林薮泽,有能取疏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导之”(“是月也,荔挺出,丘蚓结,麋角解,水泉动。则伐树木,取竹箭”);“命渔师始渔”,“命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毫无疑问,上述认识和主张起源于长久观察和生产实践总结,其关键是严令伐杀,以保护生物正常孕育和生长。由此表明,《淮南子》作者们已认识到生产活动和自然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故要求发展生产必需和保护生态相结合。只有顺应天时,严守时禁,珍惜生命,做到“以时禁发”,才会取得良好生产效益和生态效应,促***和自然生态环境双赢局面形成。(二)善待生命,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在现存先秦秦汉古籍中,叙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方法最为全方面、具体而缜密者,首推《淮南子》。其论及保护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现有陆上走兽,又有空中飞禽,还有水泽中鱼鳖;其具体保护方法既推崇“先王之法”法治作用,又重视道德规范德治效能。恰如《淮南子·主述训》篇所云:“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麝天,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置罩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貉谷⋯⋯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觳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在这里,作者主张取法“先王之法”,实施“时禁”,反对“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灭绝生物种群式猎捕方法,提出保护幼兽、母兽,建立合理、有度田猎制度。不然,将出现“焚林而猎,得兽愈多,后必无兽”恶果。作为大家日常生活所遵照行为规范,道德有时能够填补法律规章一些缺点和不足,起到法律难以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