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清代的文化传播.doc.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清代的文化传播.doc.doc

上传人:ying_xiong01 2016/4/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清代的文化传播.doc.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清代的文化传播[内容摘要] 清代的思想史、文学史、学术史上的大师基本上都是民间的, 前期的大师往往都是明朝的遗民,不是实际上的贵族就是精神贵族,中后期的大师则多是末落贵族。这里的民间,不是社区概念, 而是个文化概念, 是指非官方、非主流的, 从而有独立性( 创造性)的, 对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持批判立场的言述与创作, 如妇孺皆知的《红楼梦》、与《红楼梦》差不多伟大但是不像《红楼梦》那么享有盛名的《儒林外史》,后期的四大谴责小说、近代史上第一办报的人, 等等。尽管二分法有各种问题, 但上述二分法是毫无问题的。因为满族推行的文化在“民间”没有与汉文化传统切实地交融起来, 文化是不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文化有被权力宰制的一面, 也有超越权力独立发展的一面, 可以宰制的变成了官方文化( 理学、官学), 超然的人文是可以而且自古以来就是在民间养育、薪尽火传的——自古传法, 气如悬丝: 佛教的灯传、白莲教的点传、儒学的真道统,都是以精神相传,而非权势的树立或依附权势的。[关键词] 文化传播;民间;民间文化大师传灯首先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明遗民的思想大师谱写出来的批判精神,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既批判明末空谈心性的学风,又抵抗满清的文化宰制,以在野的身份痛切地大反思几千年的弊病, 黄宗羲痛斥君权(《明夷待访录》)、顾炎武细检制度、王夫之反思了文史哲全部的观念系统。由此生发出经世致用思潮, 是他们的批判精神的自然果实, 也是清廷最为痛心疾首志在必除的东西, 也的确在康乾盛世、在乾嘉学风中湮没, 直到晚清才大放光芒——再次显示了文化超越而终能经世致用的伟力。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的政治哲学、黄宗羲的学术思想、颜元的“实践”哲学开创出清代许多新的学科和学派, 成为清代文化的实际内容, 边疆舆地、科学技术、制度史学、辨伪学、即是乾嘉学派也使用着清初大师的范式, 所以像侯外庐那样的思想史家,径直以“启蒙思潮”为纲来写清代思想史。钱穆的《中国近一百年学术史》就是以“大师传灯”的方式来写的,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史概论》也是“按人头”来写, 把经、史、子、集、语言、地理诸家诸派的传承讲得让后学小子不敢赞一言,钱、梁的大著作即是学术史, 也是清代文化传播——揭示了学界薪尽火传的链条、文化兴衰的内在学理、学派形成发展的地缘背景。因为清代虽然高压, 所谓康乾盛世是想把全国变成高压锅的盛气凌人之世, 但是广大的“民间”是他们望洋兴叹、鞭长莫及的。李二曲在关中、颜****斋受聘漳南及在河北故里办学、张伯行在福建所至必修建书院学舍、沈国模说“陵谷变迁( 改朝换代),惟学庶留人心不死”,与史孝咸主持姚江书院,以上都是坚持明代书院传统、弘扬正学, 不当科举附庸的。清廷先用加官进爵的办法拉拢学官阶层。清初沿用明朝旧制, 除府学教授是从九品, 别的教取无品, 雍正十三年下令: 各府学教授正七品、州学正县教谕正八品、府州县的训导为从八品, 以此作为改造学校的阶级力量, 官办学校自然可以运用权力加以管制, 官办的书院也在雍正的指挥下, 以摒去浮嚣、杜绝流弊为“理由”,不再讲学,而以应试为宗旨。但对民间的不来上钩的学者、思想家的书院,清廷也没有让里甲或特务把他们杀了,把学校封了。中期阮元在浙江创诂经精舍, 在广州立学海堂, 黄体芳建南菁书院, 俞越主讲苏州紫阳、上海求志、归安经湖等书院, 在杭州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