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页眉
岩屑描述
一、鉴别方法:
采用面积百分比法或定量百分比法估计百分比。
在描述台上按顺序摊开十来包或几十包砂样,从宏观上找出颜色、岩性、含油情况有明显变化
的界限,为下一步细描划出大的轮廓。如岩屑十分混杂,界限不明显,则要参考钻时或其它资料粗
划分层界限。
二、 岩性段的划分:
(一)、分段(层)原则:
1、新成分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层的开始。岩屑百分比的增加标志该层的持续;岩屑百分比
的减少,说明该层的结束。
2、在大套单一岩性中,颜色、结构或含油性有变化者也应分层描述。
3、厚度小于 的标准层、标志层、特殊岩性和含油显示层应分层描述。
4、同一包岩屑中同时出现两种新成分,其中一种比另一种明显地多,分层时只定多的一种,
而将少的一种当作夹层处理。
(二)、分段方法
1、利用区域资料及钻屑特征尽可能排出假岩屑。
2、真岩屑中出现某种新成份时,哪怕数量很少也应该分层定名,以该取样间距顶界作为新岩
性段的顶界。
3、新成份百分比稳定增加,说明正在新岩性段中钻进。
4、新成份开始减少,说明某种新岩性段钻完,进入另外的新地层,应以该取样间顶界划上一
岩性段底界。
5、两种岩性百分比同时增加,以含量高者定名分层,少者作夹层、条带或结核加以叙述。
6、两种百分比等量,稳定出现或频繁对应增减时,钻时变化不明显,说明为两种岩性互层。
7、成份复杂,成份多种,不是岩屑失真,就是砾石杂岩层,依具体情况分析。
8、成份重复出现,若肯定不是掉块,就是出现了与上部地层岩性相近的新岩层。
9、同一包岩屑中同时出现两种相近的岩性,且含量接近,下一包又同时减少出现另外的新岩
屑,则不能定为互层,只能各定一半。
10、两种旧成份,以百分比增加的岩性定名。
11、对易碎、易散、易溶解的岩性,如石膏、可塑性泥页岩、沥青、煤、盐岩等,可参考钻时、
氯根含量、钻进液性能,借助邻区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划分。
(三)、真假岩屑的判断
1、假岩屑
第三录井作业部 1 / 81
页眉
A. 色调模糊, 形态大而圆, 局部有微曲面的岩屑往往是上部地层在井内经较长时间冲刷、 磨损,
超迟到时间返出井口的残留岩屑。
棱角明显,但个体较大的岩屑往往是上部井壁垮塌的碎块。
上包已出现过,本包百分比减少的岩屑,是上部地层的延续岩屑。
岩性与钻时明显不符的岩屑。
根据区域地质情况或岩性组合关系在本段地层不可能出现的岩性。
2、真岩屑
色调新鲜,个体小,呈片状或棱角状,带锐利边缘,数量较多,在整包岩屑中成为主体的岩屑,往往是灰岩、白云岩、深层纯泥岩的真岩屑。
数量较多,个体圆,甚至呈散粒状,往往是低钻时的疏松砂岩的真岩屑。
大量出现的圆豆状灰色泥岩岩屑往往是沙三段灰质泥岩的真岩屑。
上包有,但本包百分比明显增加的岩屑。
泥浆初切力高时,较大的带棱角的、色调新鲜的岩屑往往也是真岩屑。
以上是判断真假岩屑几条经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利用钻时、泥浆性能等其他各项资料
进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