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名画《蒙娜丽莎》是改写世界化学史的钥匙
1964年被,恩师张资珙先生对安东说起他的考证: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中的底板背景是中国山水画,其中用到的颜料一氧化铅是化学制品。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化学工作者已非炼丹术士可比,其制品何止是早期的硫化汞、硫化铅一类化合物。传统的化学史一直宣称化学起源于十七世纪西欧的练金术,谬误长期流传。
张资珙先生,广东梅州嘉应人,1904年1月10日出生,中国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史家。1924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后赴美留学,1930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分析化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的普通化学、理论化学、分析化学、化学文献、化学史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方面的奠基人之一。他学识渊博,通晓英、德、法、俄日等多国语言,精通英语,且通晓德、法、俄、日等多国文字。李约瑟博士以英国皇家学会名义特邀张先生去英国剑桥大学主讲中国科学技术史,张资珙教授欣然应邀。在讲演中,张先生用十分流利的文学语言,翔实的资料,旁征博引,生动地证明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发明创造,而且远比西方要先进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受到师生和同行的热烈欢迎。随后,张先生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客座教授,又应邀赴法国、比利时主讲中国科学技术史。张资拱教授的讲演轰动了西欧科技界,使他们第一次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有如此璀灿的科学文化。李约瑟不仅崇拜张资拱教授的学识,而且钦佩张资珙教授热爱国家的崇高品格。他把张教授在伦敦讲学时赠给的肖像一直悬挂在自己的书房里。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没有普及的互联网和复印机,只能靠照相机缩微在胶卷上,然后一边在显微阅读器上阅读,一边用打字机打印成普通文本。张先生自己制作的这种打印件堆满书房。张先生被打成右派后,仍然不忘做学问,他对安东说过,他在有生之年的最大心愿是完成他的《中国化学史》文稿。逆境之中,他仍怀有信心。他说,他想奉献出自己的研究结果,对科学,对祖国,对世界有益处。一直到张先生“死竟含冤”的前一年,1967年,他获悉安东在西安,在给安东的信件中专门提到,希望能代他到碑林仔细查找有关交通史方面的记载。张先生认为化学起源于中国,经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再到西欧。这种传播途径,或能从交通史中得到佐证。文革中张先生罹难,手稿大都被蹂躏丢失,遗愿只是在后人心头萦绕。
今年安东去欧洲,到过达芬奇出生与成长的佛罗伦萨,《蒙娜丽莎》的绘制也正在佛罗伦萨。安东也去了巴黎,在卢浮宫德隆馆看到了作为卢浮宫三件镇馆之宝之一的这幅名画。人多,加上防护措施阻隔,安东没有张先生当年那种条件,只能远观。幸而买到一本由欧盟出版的画册,里面的《蒙娜丽莎》制制清晰,可以清楚地看到幅的背景是山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不由想起张先生的判断。
世界上化学学科的源头在中国,厘清有关思路对中国化学史和世界化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工作量浩翰的伟业!如果能得到国家或民间的强力支持,追求真知灼见的广大科学工作者幸甚!
如果这一工作能够开展,安东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考察古代意大利和中国的交往历史,可首先从《马可·波罗游记》入手。
马可·波罗(1254—1324)是中世纪大旅行家。他1275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从意大利到达中国,遍游中国各地,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初离华。他的《游记》,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