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九章大洋地壳的构造与岩石组成
>大洋地壳的结构
洋底地形基本单元及形成
岩石组成
大洋地壳分层
洋壳的三层结构
沉积层,-。具有间
断分布的性质。在近大陆坡麓处厚度最大,可达1-;
在洋中脊斜坡上较薄,约200米;在中脊顶部100-200公里
宽的地带,沉积层极薄或缺失
第二层,火山岩层(基底层),具有到处分布的特征,其纵
波速度为45-,。地震反射
探测显示这层表面极其不平坦。
第三层,玄武岩层(大洋层),在大西洋,这层速度值的80
%-。他的平均厚度为5公里左右
除了大西洋中脊外,其余地区。这层的厚度随洋底高度增大
而增大。
正常大洋地壳(洋盆区)的一般厚度为510公里。在大洋中脊轴部,由于沉
积层和大洋层的变薄或缺失,地壳厚度减至3~5公里。在无震海岭或海底火
山区,地壳厚度可以增大到15公里或更大。在印度洋塞舌尔群岛以及其他一
些海底高地,属于残留的微型大陆,但是地壳厚度一般小于正常的大陆地壳。
人们通常把较薄的大陆地壳叫做次大陆地壳,把较厚的大洋地壳叫做次大洋
型地壳,二者也统称过渡型地壳。
n可见,大洋型地壳区别于大陆型地壳的要点,在于薄而重,同时缺失大陆型
地壳所特有的“花岗岩层”。
n大陆型地壳不仅具有“花岗岩层”,而且“玄武岩层”也比大洋型地壳大大
增厚。这样一般大陆地壳就比大洋地壳厚达46倍
2、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的过渡
!大嵇蔡提,
堾晶基席
图8-14莞区东部大陆边缘的地光结构
. Drake等,1968
字代表纵波谜,单位;公里/秒
在不同的大陆边缘,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之间的过渡,表现
为不同的型式。
第一种,出现于大西洋型大陆边缘,陆地经过大陆架、大陆
坡、大陆裾过渡到大洋盆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位于板块内
部,其两边的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是作为同一板块一起
运移。根据地震探测,发现地壳厚度由洋向陆急剧增大。在
美国东部大陆边缘,一个显著特点是沉积层底面出现明显的
坳陷,这里沉积厚度增大,形似被充填(如图)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表现为另一种过渡形式,其又可以分为
两种,一种以西太平洋岛弧一海沟一边缘海系列为代表,
另一种以南美西缘的安第斯亚型大陆边缘为代表。
以西太平洋岛弧一海沟一边缘海系列最为复杂,过渡带的范围
异常广阔,从洋向陆出现下列单元:海沟—岛弧一边缘海深海
盆地一陆坡一陆架,地壳厚度急剧变化,地壳类型交替出现
(呈镶嵌状)。海沟的向洋一侧斜坡,是典型的大洋型地壳。
在海沟的轴部,地壳厚度有所增大。向海沟的内侧坡,地壳厚
度进一步增大。到岛弧区,可以出现大陆型或者次大陆型地壳。
如果从岛弧向海沟方向追索,发现随着花岗岩层尖灭,地壳
厚度减薄。而从岛弧向边缘海深海盆地方向,地壳厚度也明
显减小。在边缘海盆地区,花岗岩层通常缺失,出现大洋型
或者次大洋型地壳;有时则保留有薄层花岗岩层,出现次大
陆型地壳。从边缘海盆向大陆坡、大陆架方向,地壳厚度复
又增大,这里的地壳过渡型式与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相似,在
大陆架出现正常的大陆型地壳,大陆坡则往往是次大陆型地
壳
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的过渡情况相对简单,这里海沟与大陆
坡相邻,其间并没有出现边缘盆地。岛弧仿佛焊接在大陆
上,故其过渡型与海沟的递变形式相似。由大陆向海沟方
向,花闵岩层尖灭,地壳厚度减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