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采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和检查,借以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
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在遇到不确定因素从而带有估计成分时,应当采取谨慎的态度。
重要性原则: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对于重要交易或事项应单独核算与反映;对于不重要的,则可简化或合并处理。
会计循环:从填制和审核凭证到登记账簿,直至编出会计报表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
会计对象: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方面,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或资金运动。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即将会计内容分解成若干个要素,作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础。
会计科目:对会计要素按其经济内容或用途所作的进一步分类,该分类所形成项目的名称就是会计科目。
会计账户: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结构,用以系统且连续地记录、整理和汇总会计数据的重要手段。
资产: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流动资产: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之内被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长期资产: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被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负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流动负债: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负债。
长期负债: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偿还的负债。
所有者权益: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实收资本:投资者作为资本金实际投入到企业中的各种资产的价值。
资本公积:投资者缴付的出资额超过资本金所占份额的差额。
收入: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成本:费用的对象化。
期间费用:不能对象化的费用。
利润: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营业外收入:由偶发性或边缘性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收益。
复式记账法: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试算平衡:在期末对所有账户的发生额和余额进行加总,以确定借贷是否相等,从而检查记账、过账过程中是否存在差错的方法。
平行登记:总账及其明细账的登记要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独立地、互不依赖地进行。
权责发生制:以款项的应收应付作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按照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
收付实现制: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按照收入和费用的收支期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
过账:根据记账凭证提供的会计信息计入有关账簿。
预收收入:款项在本期已收到并入账,但要在以后会计期间才能获得的收入,即收入的收支期在本期,归属期在以后会计期间。
应收收入:企业本期应获得的,但尚未收到款项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