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空间可达性及应用.ppt

格式:ppt   大小:2,051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空间可达性及应用.ppt

上传人:中华文库小当家 2020/11/14 文件大小: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空间可达性及应用.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空间可达性应用领域
研究热点: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地球信息科学、交通运
输、园林绿化、经济学等学科
交通运输(人文地理、城市规划)
①交通网络空间格局演变对区域发展影响:区域的演化与交通
网络的发展是一种空间互动过程,度量交通网络结构;
②新建交通基础设施的区域经济效应评价:可达性变化引起
区域内相对区位价值的变化,交通路线站点的规划
园林与建筑设计、景观规划
基于景观(大众丶视觉)等,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公园绿地、旅游
景点与潜力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空间可达性应用领域
■选址分析与区位评价
包括工业、商业、服务业、房地产、金融业等社会城市公共
服务设施,依据距离各类影响因子的接近程度,对各类设施进行
选址分析、设施布局、人居环境等进行区位评价,空间布局的合
理性、规划方案的优劣。
■边缘区或弱势群体研究
关注社会中处于边缘区的人群或弱势群体的可达性及其社会
影响。可达性与犯罪(尤其是经济犯罪)率成反比。研究关注低收入
工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可达性、关注的问题与社会学家类似
以达到社会公平。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1、空间可达性应用领域
城市空间结构
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区位论(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如果只存在
种交通网络和一种克服空间阻隔的方式时,这些理论无疑正确。随着交通和通
讯技术的发展,居民到达市场地有多种方式且难易程度各不相同时,经典的同
心圆和六边形的空间结构理论将不再适应。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交通系统,计
算出来的可达性也不相同,因而也就会呈现迥异的城市空间结构
2、空间可达性概念与特征
空间可达性概念
起源:源于古典区位论,1931年Reiy提出的用于描述商业分
布的引力模型。在古典的区位论中,可达性被看作反映交通成
本的基本指标。旨在对空间上某一要素实体(点、线或区域)的位
置优劣程度进行度量
■本质:指“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容易程度,通过最小
的付出,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和服务。
■定义:可达性是一个灵活的概念
指个人参与活动的自由度
-指在一定的交通系统中到达某一地点的难易程度
指在合适的时间选择某种交通设施到达目的地的能力;
指不同空间分布的点或区域之间相互影响的潜力
指城市用地在时空上可接近的方便程度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空间可达性概念与特征
2)可达性的主要特征
■空间:反映空间实体之间克服距离障碍的难易程度,与区位、空
间相互作用和空间尺度等相关,表达了空间实体之间的疏密关系
■时间:空间实体相互作用是通过交通系统来完成,时间是交通旅
行中最基本的阻抗因素,交通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通行时间的
花费,因此通常用时间单位来衡量空间距离。
■价值(社会和经济):较高水平的可达性与高质量的生活和满意度
吸引力以及经济发展等相关联
元素③:起点、终点和交通系统。
例如(公共服务设施)起点指公共服务的获取者(人),影响因
素〔客观:性别、年龄、支付能力等)和(主观:个人感知、性格喜
好、价值取向等);终点是各类设施(属性:类型、区位、规模等
);连接形式则是交通系统,由交通路网和出行方式共同构成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3、空间可达性测度
(1)基于空间阻隔(克服空间阻隔的难易程度)
节点间的空间阻隔〔可用距离、出行时间或出行费用表示)作为可达性的
数值。距离法:相对可达性和总体可达性,前者两点之间的距离来度量
;后者某点到其兴趣点集的距离之和度量该点。不足:没有考虑距离的
衰减以及各点的作用力和规模等因素,没有考虑城市规划的重要研宄对
象——人的活动。
(2)基于机会累积(单位时间内所能接近的发展机会数量)
定义一个时间阈值或费用阈值,把从该点出发在阈值容许范围内到达的
所有机会作为某一特定区位的可达性。累计机会法:在某一个出行成本
(距离、时间、费用)的前提下,将从某地点出发能接近的机会(就学
就业、医疗、购物、休闲等)的多少作可达性指标
4、空间可达性计算方法
等值线法:对出行成本进行分级,同成本等级分别累计可到达的吸
引点的数量。不足:上述两种方法未考虑度量点和吸引点之间的相
互作用及其空间效应随距离的衰减。只要出行距离足够长,就能到
达区域范围内的所有点,能接触到所有的发展机会;但是随着给定
范围的不同,可达性会发生变化,因而,要确定这个给定的出行范
围受主观影响很大
(3)基于空间相互作用(可达性是相互作用的潜力)
不仅与空间阻隔有关,与起点或终点活动规模的大小有关。重
力模型法:通过计算某度量点以外的所有吸引点施加到该点的势能
来评价该点的可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