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转变为“中国民主同盟”的作用中国民主同盟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发展较快、影响较大的一个民主党派。关于民盟的性质、特点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 史学界已有较多的论述。但这些论述大多忽视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转变为“中国民主同盟”在民盟历史上的作用, 实际上这一转变是民盟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研究。 1944 年9月 19 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会议讨论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改组问题, 经过激烈争论, 决定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转变为以个人而不是以党派团体为基础中国民主同盟, 并选举了中央委员会, 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 通过了《中国民主同盟的纲领草案》。 1944 年 10月 10 日通过的《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彻底完成了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到中国民主同盟的转变。本文拟对这一转变的作用进行简略论述。一、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转变为中国民主同盟,扩大了盟的组织基础与社会基础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它通常被称作是“三党三派”的政治集团, 包括青年党、国社党、第三党、职教社派、乡村建设派和救国会派, 形成了盟内“三党三派”的合作之势, 此外入盟的还包括张澜等少数无党无派盟员。但这并不是说民主政团同盟是由“三党三派”合并组成的, 而是由“三党三派”的领导人代表各自党派组成的政治联合体,至于“三党三派”则“还是盟外独立自主的党派”[1] 。有党派的盟员都有双重的党籍, 既是盟的盟员, 又是另一个独立政党的党员, 不受盟的纪律约束。盟的决议不能限制各党派的各行其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实际上是一个包括多党领袖和成员的相当松散的政治联盟,这样一个政治集团的基础是极不稳固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自成立后,积极投身民主宪政运动,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吸引了一大批无党无派爱国人士, 他们强烈要求入盟,“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和知名人士以个人身份”[2] 入盟。 1944 年9 月召开的盟的全国代表会议, 在组织形式上决定改组以后的民盟是以个人为基础而不是以党派团体为基础的政治主张相同的个人大联合, 这就使得三党三派以外的民主分子有了入盟的机会, 扩大了盟的组织基础与社会基础, 吸收了大量的无党无派的知识分子, 进一步团结了中间阶层, 极大地推动了盟的组织发展与巩固, 使得改组后的民盟成为一个中间民主力量的联合战线。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转变为中国民主同盟后, 有计划地在西南、西北、华南、华北等地发展地方组织, 建立总支部和支部, 开展各种活动, 大力发展各阶层爱国民主人士入盟, 增强了自身的战斗力。据不完全统计,到 1945 年 10 月民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全国盟员发展到三千余人,改组后无党派的盟员 70% 以上,不少在学术界有地位、在社会上有声望、并有一定斗争经验的无党派民主人士入盟后, 被推选到各级组织担任领导工作。改组后的民盟容纳了许多党派的和无党派的头面人物、社会活动家、著名教授、专家学者、律师等, 其复杂成员的构成决定民盟在法律界、教育界、文化界、新闻界以及青年学生中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影响, 更由于它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在中间阶层中影响较大。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转变为中国民主同盟, 削弱了青年党对盟务的把持, 净化了中央领导机构,巩固了盟的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