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文档名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6071样稿.doc

格式:doc   大小:68KB   页数: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6071样稿.doc

上传人:非学无以广才 2020/11/16 文件大小:6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6071样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促进中部地域崛起计划
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标准经过了《计划》。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了《相关促进中部地域崛起计划批复》,正式同意实施《促进中部地域崛起计划》。
前 言
中部地域包含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103万平方公里,实现地域生产总值63188亿元,%,,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相关键地位。为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促进中部地域崛起,加紧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区域发展新格局,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促进中部地域崛起若干意见》(中发[]10号)精神,编制本计划。
本计划着重于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确定崛起总体目标和任务,完善各项政策和方法,推进中部地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计划是指导目前和以后一个时期中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纲领性文件,是制订促进中部地域崛起相关专题计划依据。
计划期为-,重大问题展望到。
第一章 计划背景和重大意义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中部地域在我中国陆腹地,含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区位优势。区域内人口众多,自然、文化资源丰富,科教基础很好,便捷通达水陆空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优势显著,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产业门类齐全,生态环境容量较大,集聚和承载产业、人口能力较强,含有加紧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条件。
实施促进中部地域崛起战略以来,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部六省抢抓机遇加紧发展,促进中部地域崛起工作取得了主动成效:发展速度显著加紧,经济运行质量不停提升,总体实力深入增强;一批重大建设项目陆续开工,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以下简称“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取得主动进展;体制机制创新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停提升,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省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试点开局良好;政府提供基础公共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城镇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事业全方面发展。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
以后5到是中部地域发挥优势、实现突破、加紧崛起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在中国主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方面实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大环境下,中部地域加紧发展面临着很多有利条件:促进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扩大中国需求政策,使得中部地域能够愈加好地发挥人口众多、市场宽广优势,开拓发展空间,培育新经济增加点;国际中国产业调整和跨区域重组不停深化,使得中部地域能够乘势加紧承接沿海地域和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对资源、能源和劳动力需求不停增加,使得中部地域能够深入发挥比较优势,集聚人口和产业,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对中部地域政策支持力度连续加大,使得中部地域发展基础、体制机制、政策环境愈加完善,经济社会自我发展能力深入增强。
同时,中部地域也面临很多制约长远发展矛盾和问题:“三农”问题突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连续增收难度增大,统筹城镇发展任务繁重;工业化水平不高,发展方法仍然粗放,产业亟待调整和振兴;城镇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就业压力较大;地域发展不平衡,革命老区、民族地域、贫困地域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制度性约束原因多,体制改革尚需深化,开放合作机制有待完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任务较重,防灾减灾能力亟待加强,促进人和自然友好发展任重道远。处理上述问题,需要付出长久艰苦努力。
第三节 重大意义
加紧中部地域崛起,有利于发挥中部地域综合优势,优化人口和产业布局,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挖掘发展潜力,增强整体竞争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不利影响,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深入完善促进中部地域崛起政策体系,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加紧推进中部地域“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愈加好地发挥承东启西关键作用,不停增强对全国发展支撑能力;有利于完善中国区域发展分工,优化区域开发结构,加紧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确保实现全方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标准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关键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法,提升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着力自主创新,调整优化结构,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培育城市群增加极,壮大县城和中心镇,主动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着力加强农业基础,切实改善农村面貌,加紧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着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省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连续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切实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