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上海经济研究· 2009年第 1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日本棉纺织企业
进入中国的路径与特点
———以上海纺织株式会社为例
张忠民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00020)
内容摘要: 日本对近代中国的企业直接投资极为复杂、庞大,在以往关于日本在华棉
纺织企业的研究中,学者们最为关注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华纺织企业的空前扩
张。此如前辈学者王子建早在 1932年就指出的:“日本棉业家到中国来从事纺织工业的尝
试始于世界大战前十年,有尝试的结果而着手经营是在大战期中,其事业的大成功则在大
①
战终了之后”。然而,一次大战前日本首家棉纺织企业进入中国的路径以及经验对于日
后日本在华纺织企业的扩张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要讨论的就是第一次世界
大战前,日商在华棉纺织业的最早开拓者———上海纺织株式会社进入中国的路径与特点。
关键词: 棉纺织企业日本近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 F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 1309 (2009) 01 - 0122 - 005
一、进入的背景以及半途而废的尝试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对于中国棉纺织市场的进入大致上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是自 1890年后日产棉纱、棉布的输入,第二个阶段是自 1902年起的在华设立棉纺织工厂。尽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根据条约第六条第四款的规定,日本臣民得以在中国通商口岸,任
意设立制造工厂。但是尚处于工业革命前期的日本并没有立即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而
是把重心放到了解救本土棉纺织业危机的日纱对华输出上,反到是根据最惠国待遇的英美各国率
先在中国设立了最早的外商棉纺织企业。雷麦根据日本方面最早资料的研究认为,“1897年以前,
日本在华的投资,实际上等于一无所有”,工业方面,仅有 1家合资的轧花厂。②其中一个十分重要
的原因是在日本政府的免除棉花进口税、棉纱出口税的关税优惠政策下,在日本本土建设棉纺织企
业,并将棉纱出口中国尚十分有利可图。对于日本的纺织企业来说,在中国直接设厂究竟较之于在
日本本土设厂是否能获更多利益,并没有把握。一次,从 1895年到 1903年,日本本土的棉纺织企
业发展很快,纺锭数由 58万锭增加到了 138万锭,棉纱产量也由原来的 36万捆增加到了 80万捆,
并开始具备向外扩张投资的冲动。③在这样的背景下,首此的设厂尝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日本企业要在中国直接设厂,就要有人带头来证明在中国直接设厂是有利可图,甚至是有大利
④
可图的。这一最初的尝试出现在 1895年间。 1895年 9月,三井家族在让锺渊纺织、三井物产派员
收稿日期: 2008 - 10 - 28
— 122 —
2
2009年第 1期· 上海经济研究·
到上海视察后,根据工业部的提案,确定了从资本金 100万日元中拨出 25万日元作为投资的方针。
10月发起成立了上海纺织株式会社,总股本中一半股权给予锺渊纺织股东认购优先权,另一半大
部分归三井家族所有,剩余股权则招募普通股东。12月,召开创立大会,选出的董事全都是与三井
相关的人员。公司很快在上海英租界内购入工厂用地,并向英国订购 2万枚纱锭的纺织机,向芝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