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感怀清明,追思传统
镇江一中 刘/
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感怀清明,追思传统”。说起清明,我们脑海里首先 想到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又叫踏青节,它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 108天,一般是在公
历的四月五号。清明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它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 年的历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
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们,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 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清明节变成了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 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 生活艰苦,
跟随他的臣子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大肆封赏所有跟随 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在了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 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 ,一定会带着母亲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 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 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清明节受历代人民的重视,由于清明节 的传承,渐渐的形成了许多的习俗,例如,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体育风俗活 动。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水,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语,这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孝道。中华文化五千年,历来都是遵从着“百善孝为先”的道德法 则,大教育家孔子说对待长辈的态度应该是 "生,事之以礼。死,祭之以礼。 "意思就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儿女
要按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儿女要按礼仪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就是孝道,而清明节就是孝的体现。每到 清明节,儿女们为已故的长辈们扫墓,祭奠祖先,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与“孝”。 哲学家冯友兰也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