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哥德巴赫猜想.doc

格式:doc   大小:141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哥德巴赫猜想.doc

上传人:iris028 2020/11/17 文件大小:1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哥德巴赫猜想.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哥德巴赫猜想
百科名片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前者称"强"或"二重哥德巴赫猜想,后者称"弱"或"三重哥德巴赫猜想):;。
目录
哥德巴赫猜想概况
哥德巴赫介绍
哥德巴赫猜想的由来
历史上的证明
进展
中国数学家的贡献
哥德巴赫猜想的意义
有关对陈氏定理的所谓“质疑”
所谓“质疑”
声明
辨析
现状
论证求解公式条件
未获本质进展
呼唤全新思路
“民间数学家”距明珠有多远
希望催生新的理论
王元漫谈哥德巴赫猜想
数论学家王元
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
为何如此重要
不要轻易尝试证明
著名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概况
哥德巴赫介绍
哥德巴赫猜想的由来
历史上的证明
进展
中国数学家的贡献
哥德巴赫猜想的意义
有关对陈氏定理的所谓“质疑”
所谓“质疑”
声明
辨析
现状
论证求解公式条件
未获本质进展
呼唤全新思路
“民间数学家”距明珠有多远
希望催生新的理论
王元漫谈哥德巴赫猜想
数论学家王元
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
为何如此重要
不要轻易尝试证明
著名报告文学
展开
编辑本段哥德巴赫猜想概况
哥德巴赫介绍
  哥德巴赫(Goldbach ]C.,~)是德国数学家;
  
哥德巴赫人物
出生于格奥尼格斯别尔格(现名加里宁城);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学****原学法学,由于在欧洲各国访问期间结识了贝努利家族,所以对数学研究产生了兴趣;曾担任中学教师。1725年,到了俄国,同年被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25年~1740年担任彼得堡科学院会议秘书;1742年,移居莫斯科,并在俄国外交部任职。
哥德巴赫猜想的由来
  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与欧拉保持了长达三十五年的书信往来。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他写道:"我的问题是这样的: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之和:77=53+17+7;再任取一个奇数,比如461,461=449+7+5,也是三个素数之和,461还可以写成257+199+5,仍然是三个素数之和。这样,我发现:任何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但这怎样证明呢?虽然做过的每一次试验都得到了上述结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数都拿来检验,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个别的检验。"欧拉回信说:“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同时欧拉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不难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题是欧拉命题的推论。事实上,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如下形式:2N+1=3+2(N-1),其中2(N-1)≥4。若欧拉的命题成立,则偶数2(N-1)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于是奇数2N+1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从而,对于大于5的奇数,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
  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题成立并不能保证欧拉命题的成立。因而欧拉的命题比哥德巴赫的命题要求更高。
  现在通常把这两个命题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历史上的证明
  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1)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哥德巴赫的几个猜想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也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任何大于特定大偶数N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殆素数之和的形式,且这两个殆素数只拥有最多9个素因子。(所谓“殆素数”就是素数因子(包括相同的与不同的)的个数不超过某一固定常数的奇整数。例如,15=3×5有2个素因子,27=3×3×3有3个素因子。)此结论被记为